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白山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选项,括号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本次主题征文的选材,我特意垂询了语文老师。(“垂询”一词,表明我对语文老师的尊敬。)

    B.复工复产可能带来疫情风险,但不能因为这个包袱而成为不作为的理由。(句中的“包袱”是比喻义。)

    C.《苏州园林》《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范进中举》《济南的冬天》(这一组标题都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D.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复句。)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当前物价温和上涨的形势下,价格调整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秩序,安排好出台改革措施的节奏,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

    B. 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蜗居》播出前并未大事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C.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 目前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各地的游客绵绵不绝地来到中国十大名胜之一——黄山。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

    C.肉食者,未能远谋

    D.夫战,勇气

  •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项是( )

    A.这是一段冰封雪舞的日子,静默里酝niàng)着春暖花开。

    B.感谢每一个盛装)临我生命的人物,是他们成就了我缤纷多彩的青春。

    C.任何流行都可能仅仅是风)一时,经过时间沉淀长存人心的才称之为经典。

    D.阅读就像是蝴蝶破茧前的孕育,zhù)蓄力量;阅读就像流星陨落前的黯淡,存积灿烂。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的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

    A.先帝简拔以陛下(遗: 给予) B.以咨之(悉: 熟悉)

    C.战胜而不人功(予: 给予) D.国家,抚百姓(镇: 镇守)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内容。

    2“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3品读“泪落沾我衣”,试着体会“十五从军”者的心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èn(   )托   然(   )   wǎn(   )如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4)《望岳》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5)把杜甫的《春望》默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风吹屋檐

    张金凤

    ①屋檐是房屋的帽檐,长长的一溜儿茅草或青瓦,整齐排列,遮蔽过盛的阳光,遮挡过斜飘的雨水。屋檐不仅庇护着土墙、门板和一家人的冷暖,还庇护着共存于天地间的各种生灵。

    ②屋檐下是鸟雀的家。长长的屋檐腋窝儿里,藏有灰白的燕窝。那紫燕呢喃着、盘算着,借着屋檐的弧度,衔泥筑巢,将温暖的家依偎着人的暖房。屋檐下还庇护着麻雀。麻雀是偷懒的家伙,更是聪明的家伙,它瞅准屋檐下的瓦缝,一缩身子钻进去,在草坯的缝隙里找到自己的庇佑,生卵育雏,安度漂泊的一生。屋檐下有了鸟雀,这家就充满生机,哪怕是在西北风呼啸的时候。看,冬天里,一群灵动的麻雀“嗖”地从树上飞起,像北风卷动的几片枯树叶,在天空划出几道优美的曲线,然后落在顶着几点残雪的草垛上,落在灰不溜秋的篱笆上,落在阳光下酣睡的猪身边,落在鸡的食槽边,落在狗窝旁的破碗边。几粒草籽、残留的秕谷,甚至禽畜们嘴巴下的残渣,足够填饱它们弱小的肚腹。吃饱后的漫长时光,则用来跳跃和歌唱,用来祈祷和飞翔。

    ③屋檐下是果实歇脚的地方。秋收开始,庭院里、仓房里满满当当,屋檐下那排橛子,一个个迎来自己的新娘。结实的橛子上挂着一串串金黄的苞米,苞米皮编成麻花辫,苞米棒子整齐地排列在两侧等待阳光的检阅。一颗颗辣椒红翠相间,像一幅喜庆的年画。串成串的辣椒挂得高高的,像要燃放的爆竹。若是系成圈的辣椒串儿,就成了一大朵花,将暗黄的土墙打扮得像个新郎官。几穗饱满的高粱,被从场院里挑出来,扎成一捆,展览在屋檐下,它们承载着给明年的土地传递薪火的神圣使命。红皮地瓜被冬日的太阳一晒,流出蜜汁般的油,馋嘴的麻雀频频光顾,成群结队来吃,专吃那甜软的。人们在高粱的秸秆顶端,绑上花花绿绿几块鲜艳的布条,将秸秆插在屋檐下,风一吹,布条“噗噜噜”直响,吓得偷吃者四散而逃。

    ④屋檐下是农具的驿站。橛子高高低低排列在屋檐下,等待它的亲戚上门。担杖躺在兄弟般的橛子身边打瞌睡,担杖两侧垂下弯弯的铁钩子,似乎在垂钓满天井的月色。天光微亮的时候,男人从橛子上摘下担杖,挑起一对洋铁桶,去往南菜园的甜水井。蓑衣和斗笠是乡下人的宝贝,晴天挡日头,雨天遮湿气,蓑衣防雨又御寒,干活累了,蓑衣往地上一铺,当草垫睡一觉,不用担心受潮。人回家的时候,斗笠和蓑衣就在门边的屋檐下静静地等待。立秋就挂锄了,忙了整个夏天,锄头该靠着土墙歇歇了。镰刀似乎闲得太久,闲出一身泛黄的寂寞。吼吼地在磨刀石上热热身,翻身下墙的镰刀,带着乡下人的热切盼望冲进田野。大寒封地之前,耕完留做春茬的地,将铁犁头从木犁具上卸下来,用草绳串一下犁头,挂在檐下,犁具依靠在檐下的墙角。当农具满墙歇在屋檐下的时候,土屋里就飘荡出一壶烧酒的香。

    ⑤屋檐下摇曳着风俗和岁月的流响。正门口的上方,插着桃树枝和竹枝,这是过年的时候插上去的,是人们对好日子的祈盼。桃枝辟邪,门口屋檐下插上桃树枝,一切不好的东西就进不了家门,门户就正气长存,家里人也不会得病。竹子代表的是竹报平安,且竹的鲜脆在萧瑟的严冬里,也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屋檐下还插着艾草,艾草是端午节的时候插上去的。天未亮时,家人就去野外折艾蒿,回来后插在自家的门口,也给熟睡的孩子枕头边压几片干净的艾叶。香艾既可辟邪,也可驱百虫。夏天的时候,小孩子害了小疮、疖子,如果劈下几根艾草炖水洗,就能很快康复;若发炎流脓,就直接从屋檐下折艾草烧成灰,蘸香油抹至患处,两三日即好。屋檐成了乡下人自我医治的中药匣。清明时节,屋檐下常常摇曳着柔嫩的柳枝。人们在秋千架上拴红布,插柳枝、柏枝之外,也总忘不了那憨厚的屋檐。

    ⑥屋檐下是收藏阳光、炼制“金子”的地方。屋檐下生长着最茂盛的阳光,像个金钵,北风在这里绕道而走,阳光在这里聚而不散。狗儿蜷缩在盛放着半篮柴

    草的提篮里,母鸡喜欢趴在草筐里温窝、下蛋、晾晒翅膀。老人摆下草墩子,在懒洋洋的冬阳下,晒出满身的暖,提炼出漫长岁月里最为欣喜的笑靥,皱纹再深都掩不住。晒着晒着,就打起瞌睡,直到一滴口水打在手上,直到鞋窝子被麻雀啄得簌簌发痒,直到一缕饭香飘进鼻翼。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②~④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

    镰刀似乎闲得太久,闲出一身泛黄的寂寞。吼吼地在磨刀石上热热身,翻身下墙的镰刀,带着乡下人的热切盼望冲进田野。

    4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屋檐”的理解。

  • 10、母亲不听话

    李翔

    (1)母亲七十岁了,越来越听不进我的话了。

    (2)就说前年春节吧。腊月里落了几场鸡爪雪,一层摞一层,到年三十也没消融干净,预料到天冷,路滑,跟前没个亲友照应,怎能心安?临出门,我一再叮咛母亲:“吃饭,睡觉,看电视,旁的啥事都甭管,记牢了。千万不要乱走,巷子口也别去,等天晴路好了再出门。”

    (3)可是母亲却还是摔了跤。

    (4)“咋搞的?”医生看着片子上的裂纹直戳戳问。

    (5)“怪我,怪我,我嫌炉子太费煤,想拉那树根回来,剁成节子续着烧……你不知道,娃们刚刚买了房,手头紧,能省一点是一点,谁能料到这……嗨,运气瞎瞎的……今年运气瞎瞎的。”母亲懊悔不迭,话语挂了石头,沉甸甸的。

    (6)“妈真是太犟了,不听旁人说,好好的受了伤,可不能再由着她了。”晚上,避开母亲,妻子有些怨言。“对!得记住教训。”我看着妻子坚定地说。

    (7)打这以后,我和妻子得空就守在母亲身边说故事,而且挑的都是鲜活事例。

    (8)我从同乡嘴里得知,邻村有人摔伤,马上用一本正经的口气添油加醋地告诉母亲:“妈,根宝他妈,骨折了。”“啥时候摔的嘛?”母亲嘴巴张得像瓦窑。”前天骨折的,半夜里打老鼠,摔了跤,伤了骨盆,还有大腿,医生说,年内甭想下炕!”“唉,这可咋办呀。”母亲听了一脸忧戚:”还是怪她不小心,老鼠能糟践多少,吆喝一声不就跑了。”

    (9)“就是的,就是的!”我和妻子一唱一和。

    (10)像这样的例子,我和妻子举了不下八例,都是有根有底,真人真事。母亲听得眉毛一皱一皱的,过了半晌,好像明白过味儿了,自顾自地嘀咕道:谁知道跌跤呀么,又花钱又受疼的,唉!谁知道跌跤呀么……”。

    (11)我知道,母亲在为自己的事而深感不安。心头不觉掠过一丝凄凉。

    (12)一月后,拆了纱布,去了石膏。医生叮嘱母亲右手不能太动,不能擀面条,不能提水桶,不能拎重物,至少要休养半年以上。即使彻底好了,也不能干太重的活儿,一定得小心为上。我和妻子留母亲再住了一段时间。母亲说啥也不肯留了,在客厅里转圈圈,唠叨家里的菜地荒了,唠叨父亲一辈子没上过锅,几个月了,不知道咋糊弄吃的,熬坏了身子怎么好。

    (13)送母亲回老家,临走时妻子反复叮咛。母亲觉得自己给全家惹了麻烦,拉着孩子,看着我们,分外沉静地说:“俗话说,不跌跤,不长智,这回算是记到骨头里去了,不会再犯糊涂了,你们放心走吧。”话里透出诚恳。

    (14)端午前的一天,母亲挑水时扭了腰,原因是多挑了几瓢水浇园子里的蔬菜。她想着自家的菜长得旺势了,省得到街上买,又是省一点是一点的想法作怪。怎奈人毕竟上了岁数,脚跟不稳,踉跄了一下,水桶滚到深沟里,扁担甩出去老远,人倒在了柴刺丛中。我们又气又急,轮番劝说。母亲痛定思痛,再次后悔。过一阵,又自顾自地轻声嘀咕:“谁知道跌跤呀么,又花钱又受疼的,唉!谁知道跌跤呀么……”

    (15)去年,老家大拆迁,乡亲们四处投亲靠友寻住处,我将父亲母亲接到了城里。母亲知道城里花销大,愈加手细了。洗衣服的水不舍得倒,洗抹布,涮拖把。房间在二楼,室内楼梯,几乎透不进光线,大白天都难以看清楚台阶,母亲不管这些,上下楼梯扶着墙试探着走,很少开灯,就一次碰破了鼻子,一次崴了脚。我和妻子一再劝说,母亲连连后悔,可就是说着忘着。

    (16)医生叮嘱过,母亲右手不能太过用力。父亲和母亲吃的面条、馍馍,都是在对门的菜店里买现成的。可当我去看他们时,总有擀细切薄的面条摆在案板上。母亲知道我自小喜欢吃宽面条,宁可忍着疼,冒着险,挪动病胳膊,也要为儿子擀出像样的吃食来。

    (17)端起热气腾腾的蓝沿儿瓷碗,挑着长长的筋道异常的面条,那一刻,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18)唉,我那不听话的母亲。

    (有删改)

    【1】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中“母亲不听话”的具体表现。

    (1)叮咛母亲不要乱走,母亲却因拉树根摔了跤;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10)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母亲听得眉毛一皱一皱的,过了半晌,好像明白过味儿了,自顾自地嘀咕道:“谁知道跌跤呀么,又花钱又受疼的,唉!谁知道跌跤呀么……”

    【3】文章第(17)段中写道:“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请说说这“滋味”中包含了“我”的哪些情感?

    【4】文章结尾处,作者感叹道:“唉,我那不听话的母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11、议论文阅读

    不该遗忘的“自省”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⑤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文章开头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4第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

    6“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古人云:“万物贵其真。”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请将“    贵在真”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3)不限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