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全国两会,“全民阅读”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表述上也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变为了“大力推动”。
B. 如今的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木工,当代匠人是技能人才,更是我们全体劳动者应具备的精神。
C. 在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文化命题和精神命题的今天,图书馆被更多的人视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 有媒体报道,最近上海一些中小学校将吟诵经典、学民俗、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2、以下历史文化,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B. 古代文章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
C.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河阳”即河流北岸。
D. 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位老科学家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却安之若素。
B. 他在这部小说之前还洋洋大观地写了一篇激动人心的序文。
C. 他对当地瞬息万变的气候进行了长期的观测,逐步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
D. 做人不要得理不饶人,把是非讲清楚就适可而止。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春夏之交,龟峰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红霞耀天。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直线是否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朱文公有足疾①,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③”。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②筇:竹名。③勃窣:匍匐而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道人得诗径去_________
(2)足疾大作_________
【2】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到“_________”的变化,他“亟令人寻逐道人”的目的是□□□□(用文中词句回答)。
【3】“得诗径去”表现了道人___________的内心状态;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6、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山迥④,河声入海遥。
帝乡⑤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①阙:指唐都城长安。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④迥:远。⑤帝乡:京都,指长安。
【1】颔联生动描绘了诗人初见潼关的情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赏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017年初热播的央视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海内外引发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热议。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圈粉,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再次点燃。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出自己的声音。
【1】据此,学校也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在本月即将举行第一届文化艺术节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你所在的小组任务是要为此次活动策划两个节目,请注明节目的具体内容以及设计演出形式。
【2】对于此次文化艺术节活动,你的小组成员乐天表现不够积极,他说:“中考在即,时间很紧张,哪有什么闲工夫去筹划文化艺术节呀?真不明白举办文化艺术节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呢。”你觉得他的想法不对,对举办文化艺术节的意义缺乏认识,就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120字)
8、古诗文默写。
(1)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5)请写出连续两句含“霜”字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悦读”的“姿势”
向贤彪
①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
②犹太人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他们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和过道上,可随时翻阅。有资料说,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读书为乐已经深深融入犹太人的血液里。
③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追念儿时读书时的情景。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种种对书的迷恋让人心生敬畏。
④将中外读书情形做一番比较,不免让人心生遗憾: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略了“乐学”,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略了“随性阅读”,过于强调读书“功利性”而忽略了它的“功能性”,这就使得阅读难以融入我们的血液中,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亦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
⑤就以读书的姿势为例,其实大可不必讲究。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法看似不雅,实则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而今,公园里的“晨读”、公交上的“走读”、倚床挑灯的“夜读”,无一不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正如有人所说:“先要把读书看得很平常,才可以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随性而读,是与生命相伴始终的”。只有把读书当作平常之事,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才会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⑥阅读的身体姿势也许并不重要,但心灵的姿势不可或缺。这种“心灵的姿势”,既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经典的敬畏,也是对读书选择性的把握。喜欢读书是一种态度,而善于读书则是一种能力。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读大家之书,开阔“大视野”;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让心灵俯就于经典,让灵魂与灵魂对话,自能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⑦《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俯而读,仰而思”,走进书香世界,扑下身子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一种能给民族和我们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笃行_____(2) 正襟危坐_____(3)歧途_____(4)真谛_____
【2】文章内容上写的是“阅读”,题目中为什么写成了“悦读”?请简要分析。
【3】联系语境,揣摩句子“将中外读书情形做一番比较,不免让人心生遗憾”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结合上文,谈谈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扑下身子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一种能给民族和我们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的理解。
【5】文章第④段结尾说:“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亦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现在的你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请把你喜欢的一本书的名字写在下面,并结合你的阅读理解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丁雅诵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 ,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③段空格上(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沉浸式阅读体验:更新鲜的书香传递
①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注定是不平凡的。
②让阅读绽放在云端,在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安徽组织“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频大赛”和“图书惠民月”活动;黑龙江推出“书中自有春日”融媒策划,读者可以在快手、抖音平台朗诵与春天有关的作品并接力上传视频;宁夏启动全民阅读活动宣传周,邀请阅读推广人走进直播间,分享阅读经历;贵州举办2020多彩贵州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参赛者用6个小时阅读一本指定的书并完成测试,展示阅读的力量;广东推出“文学周”活动,开展10余场线上讲座和阅读分享……
③各种形式的线上活动,为读书日带来不少乐趣。近年来,阅读本身不断求新,也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精彩纷呈。怎么读,如今的答案有了更多可能性。
④随着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技术推动下的数字阅读有了更多期待。
⑤对孩子而言,阅读正在变得惊喜不断。AR技术的发展,让纸质书上的固定内容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能更好领会书中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是一套由天文学家、航天专家和科普作家联合编纂的原创科普启蒙百科。除了精美的印刷,这套书的最大亮点是应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读者用手机下载APP即可进入互动环节。画面中的航天员等形象可触摸、可拖拽,还可进行旋转、缩放等操作,创新的形式让小读者们身临其境,感受互动阅读的神奇。
⑥对于一些热衷数字阅读的人来说,如果电子阅读器不再只显示黑灰白三色,而是呈现更加丰富的色彩,阅读体验也会大不一样。如今,这一原望已经不难实现。今年3月,国内电子书阅读器品牌掌阅发布一款彩色墨水屏电子书阅读器。这款阅读器可显示4096种色彩,可以更好地阅读儿童绘本、艺术画集、带图解的专业书籍和资料文献等。
⑦由于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不伤眼、待机时间长等特点,电子阅读器依然是众多深度阅读爱好者的选择。最新发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有24.8%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8年的20.8%上升了4个百分点,上涨幅度在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中居首。据统计,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电子书阅读器消费市场,预计到2023年,我国电子书阅读器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碗85亿元。
⑧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网络阅读、手机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可视化阅读、沉浸式阅读更是让读书变得更加生动立体。随着我国阅读市场正趋向于越来越细分,无论多么小众的阅读群体,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作者:张贺。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选自《人民日报》
(链接材料二)
全民阅读活动应该把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把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抓手,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指导。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来的调查都显示,学生群体一直是我国阅读量最大的群体之一,青少年们的阅读量远远高于成年人。可以相信,未来,当他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阅读习惯也将伴随终身。他们将成为中国阅读人口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沉浸式阅读,让读书体验变得更加立体鲜活。
B.电子阅读器依然是众多深度阅读爱好者的选择。
C.在我国国民阅读量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的占三成以上。
D.网络在线阅读、手机上阅读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纸质图书的阅读则逊色不少。
【2】第⑦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数字阅读技术,哪些内容符合“链接材料二”的说法?
12、片段作文
请以“那是三月晴朗的一天”为开头写一段短文,要求以描写为主,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