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歇斯底里。
B. 近年来,贪官携巨额赃款外逃事件频发,面对巨款流失境外的现实,我国的诉讼制度目前还束手无策。
C. 一个伟大的企业,对待成就永远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 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沧茫 卷集 敏感
B.渴望 火焰 翅膀
C.恐俱 躲藏 掩藏
D.振怒 怒吼 飞翔
3、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十年前的凤凰岛无人问津,而今这里已发展成为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
B.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绝非浮光掠影地看看就能完全领会。
C. “中国梦,我的梦”传递出了每一个国人的心声,但梦的实现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D. 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众口一词。
5、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朱文公有足疾①,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③”。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②筇:竹名。③勃窣:匍匐而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道人得诗径去_________
(2)足疾大作_________
【2】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到“_________”的变化,他“亟令人寻逐道人”的目的是□□□□(用文中词句回答)。
【3】“得诗径去”表现了道人___________的内心状态;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荔枝香近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 ,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乙)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描绘了香雾萦绕、燕子呢喃、鸟雀呼晴、春和景明的优美景色。
B.乙词由眼前的荷花写到故乡的荷花,由赏荷转入思乡,下片起笔直抒胸臆,“何日”二字写出了词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乡。
C.乙词中“久作长安旅”的“久”体现了虽然远离故乡,但长安的繁华美好,却也值得人留恋,因此久久停留。
D.乙词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写芙蓉花的名句,与后面的“梦入芙蓉浦”相呼应。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用不多的笔墨、寥寥几个场景,便勾勒出一种黯然神伤的心境。
B.乙词也写了游子思乡的情结,写人写景写梦都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C.两首词的最后三句都是描写实景,写了词人与思念之人相见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展望和绵绵期冀。
D.甲词最后化用“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和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fǔ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huán( ) fǔ( )望 蓦地(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
(3)“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 ( )
A.断绝
B.穷尽;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的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4)第三段从_______和_____的感官角度,展现了峡谷的险峻。
8、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朱元思书》 )
(2)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 。 ( 虞世南《蝉》 )
(3)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 杜甫《春望》 )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 王湾《次北固山》 )
(5)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 《论语》八则 )
(6)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7)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 龚自珍《 》 )
(8)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
9、孔乙己(节选)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③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⑴“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⑵“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义,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第①句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②、③句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形象。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最近夸一个人,得说他有“松弛感”。
②“松弛感”变成全网热词,起源于某知名博主旁观的一次经历:碰到一家人出门旅游经历了行李全部被退回,竟然没人紧张、生气急眼,重新安排好行李后继续开心聊天。博主对于“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的感慨,引发了很多网友对原生家庭的吐槽:时刻处在“备战”状态,事情一超出计划就情绪崩溃,小时候吃饭掉个勺子都要挨骂……一时间,人人羡慕“松弛感”,人人想要“松弛感”。
③“松弛感”最近才引发集体共鸣,但关于它的讨论,并不新鲜。
④关于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进行了深刻探索:有“一日三省吾身”的孔子,也有“逍遥游”的庄子;有吃饱了就睡的猪八戒,也有自我要求甚高的唐三藏;杜甫不松弛,李白相对松弛;曾国藩是松弛的反义词,“竹林七贤”们却专门追求松弛感……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弛感”天然不是主流。我们更习惯朝乾夕惕,主张人要“独处守心,群处守口”,强调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
⑤有秩序、守规矩、能自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但它同时也有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够放松。
⑥所以在这次对松弛感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追溯,自己的紧张感就是从原生家庭中来。除了文化传统,父母一辈普遍不放松,也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紧紧巴巴半辈子,买根葱都想让人饶头蒜;怕浪费好东西;任何的突发事件,都意味着额外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想到这一层,心里不禁泛起一点酸楚,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它的底层逻辑在于“不匮乏”。
⑦今天,社会发展得很好,但那种留存在记忆中的匮乏感,无意中影响了下一代。面对一失手打碎的碗,即使深知不可能买不起,但听到碎裂声时,下意识的紧张,无意识的负罪感,都在提醒我们,过得不够松弛。
⑧从这个角度讲,充分地讨论一次“松弛感”,确实是一次全面的心理按摩,能让人们有意识地区分,哪些是不必要的紧张。
⑨凡事怕过犹不及,现在关于“松弛感”的讨论,似乎有一点点跑偏。“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有松弛感的女生太迷人”“松弛感你永远学不会”等一批“速成鸡汤”,“水”进了这个话题。对“松弛感”的叫好,对“用力过猛”的批判,也让部分人羞于自己的“不松弛”,自我审查为何“不松弛”。
⑩这实在是大可不必。当“我想松弛”的念头,变成了“我怎么就松弛不起来”的焦虑,这其实反而变成了另一种用力过猛。
⑪事实上,有些人的“松弛感”是天生的,纯粹就是“心大”;同样,有些人的“不松弛”也是必然的。为了达成目标,一点一滴争取,一手一脚打拼,苦心孤诣、步履维艰的人是“松”不起来的,对于天生的“卷王”而言,顺应本心的“卷”,才是他们的“松弛感”。松还是不松,从来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标准,它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不需要标榜信条,也不需要打造人设。互联网总是这样,今天刮起一股“松弛感”的风,明天说不定“猛而无憾”就上了热搜。真正的松弛感不需要网络热词的规训。
⑫只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别为难别人,也别为难自己;面对艰难的事情,能平衡并改善状态;能通过一次次的社会讨论,不断地认知自我,那就是人生最难得的事情。
⑬其实,不去刻意追求松弛感,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选自《青年文摘》2022年22期,有改动)
【1】选文针对“____________”展开议论,最终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选文第④段在论据的选用上有什么特点?
【3】下面的观点,你认同哪一个?请运用选文中的观点,简要进行分析。
【甲】面对中考,我们要以放松的心态对待,把它当作一次普通的考试即可。
【乙】面对中考,我们应适度紧张,认真备考。
11、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读书的方法
①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去便是法。”所以,读书首先要“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然后才可以去寻找合适的方法,讲求读书的效果。多次讲到读书方法的胡适也说,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②其次,读书要有选择。现代社会,书籍汗牛充栋,博览群书固然可敬,但有所选择既是必然,也更为重要。选择什么书来读?一是选择有趣的书。读书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哪本书有趣就读哪本,想看什么,就读什么。这可能是最初读书的动机,也是养成读书习惯的最好选择。二是选择有用的书。读书除了追求有趣,也可以是为了增长知识,增进才干。古人也说过“书到用时方恨少”,最终也把读书落实到“用”上。三是选择经典。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精华,是历史的沉淀,是时间的选择。它既能带给阅读者极为有用的知识,又能带给阅读者巨大的精神享受。
③再次,读书要熟读精思。“熟读精思”是朱熹“读书六法”之一。什么是“熟读”? 按朱熹的说法就是针对一本书反复读,直到读懂弄通为止。当然,要把一本书读上十遍甚至几十遍,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不可能,也不可取。但是,一般人对经典书籍多读几遍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旨,或者说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领悟、新的收获。
④“熟读”还有一层意思是“精读”。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胡适在朱熹的基础上又加上“手到”,成为“四到”。“手到”主要是指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做笔记等。
⑤只是“熟读”还不够,还要“精思”,还要认真反复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指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思考,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书上所说,应当认真考察分析,辨识论证。孔子、孟子的话说出了读书做学问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⑥最后,读书要记要用。所谓“记”,一是要做批注,不能读“望天书”,读时一张白纸,读后还是一张白纸。要把在阅读中认为重要的、与其他书籍互参互证的、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标注出来。二是要做笔记,把书中精彩的或者令人疑惑的东西记下来,把自己的感想、评论写下来,必要时写写读书心得,甚至形成研究文章或专著。“用”就是把读书所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一方面,如果能“用”到书中的知识,说明读书没有白读;另一方面,书中的知识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记得牢,记得住。
【文本二】
①批注式阅读是指导人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
②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如有学生在读到《饮酒》中“心远地自偏”后,他批注:“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世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文本,而且还有利于培养敏感的神经,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
③“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这种质疑式批注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怀疑与探究精神。
④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如一同学在读了《爱莲说》之后,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出了精彩的赏析式评价。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评价的,如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这句话旁边作出如下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读起来也更顺畅。”这种评价式批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开篇点题,引出论题,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再去培养读书的习惯。
B.“熟读”要做到多读,尤其是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只有多读几遍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旨。
C.文本一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孔子、孟子关于读书要思考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只是‘熟读’还不够,还要‘精思’,还要认真反复思考”的观点。
D.读书要“用”,把读书所得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把知识掌握牢固。
E.质疑式批注有助于激思增趣,有利于培养怀疑与探究精神。
【2】请简述文本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第⑥段和文本二都提到了“批注式阅读”,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12、题一: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光阴。成大事者,需会三门功夫:一是担得起责任,二是顶得住压力,三是受得起打击。恰青春年少,你们风华正茂,是初升的太阳,却光芒万丈;也像新生的嫩芽,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