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办洋务必须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其目的是
A.要掀起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广泛传播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张
D.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2、四川一首歌谣中写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A. 土地改革时期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3、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此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邓世昌
D.曾国藩
4、这是一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地方,于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这处地方是(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宁夏
5、初二学生正在搜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届人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在做什么主题的史料整理( )
A.政权巩固
B.曲折探索
C.改革创新
D.盛世华章
6、下列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赔款4.5亿两白银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7、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及2035年远期规划,驻马店市未来将建成“六纵八横”高速网,我们汝南县将拥有三条高速,分别是新阳高速(已建成)、安罗高速(在建)、确山至阜南高速(规划新建)。在我国“公路网”、“民航大国”、“高铁”、“轨道交通”等词语的出现,反映了
①我国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②我国交通发展落后
③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人们出行方式多样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8、“清政府的统治日薄西山。在南方,革命党人正酝酿着一次大的起义……1911年10月10日,伴随着不慎引爆的炸弹声,这场起义终于爆发了。”据此判断,这场起义是(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西起义
9、南京大屠杀集中反映了( )
A. 国家利益的尖锐冲突 B. 法西斯的残暴 C. 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D. 战争的破坏性
10、“车轮飞转东西南戈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秘冬入眼来。”这副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京师大学堂是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创办的
B.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申报》创办于北京,“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聂耳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3、某班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如下的年代尺。下面对此年代尺上的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导致A处(1840年)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B.B处(1856年)发生的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在C处(1894年)发生的战争中,民族英雄邓世昌壮烈殉国
D.D处(1900年)发生的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最根本的表现是
A.革命果实被窃取 B.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导致革命运动转入低潮
15、《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其中第三次“大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次“大革命”是
A.辛亥革命
B.人民解放战争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三大改造
16、下列历史人物当时共同的历史使命是( )
A.反抗外国侵略 B.推翻清政府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改造国民思想
17、董必武于1961年写了一首怀念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连,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的“会”指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古田会议
D.中共七大
18、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D.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某校开展禁毒宣讲。以下能列入宣讲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李鸿章兴办洋务
C.邓世昌黄海御敌
D.聂士成保卫天津
20、下列条款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的是( )
①赔款2100万元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增辟通商口岸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21、在甲午中日战争,致远舰管带_______在舰身严重受损的情况下,率舰冲向敌舰,不幸与2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总部在_______的指挥下,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22、1860年,放火烧毁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是:____ 。
23、制造借口是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惯用伎俩。
(1) 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贸易,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两国在俄美的支持下,分别以“ ”和“ ”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1900年6月,为镇压 ,英美等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4、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_______
25、中共一大召开:________年7月,中共一大在________召开,________、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26、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是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到_________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2006年,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方面:确立了______、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9、新中国建成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是______。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制度;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制度。
31、为挽救民族危机,仁人志土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说说下面两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
图一 | 图二李鸿章 |
3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
33、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4、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材料一 (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在我国农村的哪次社会变革?这次变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农村出现的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4)“小岗村的奇迹”是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召开?“农村改革的希望”具体措施是什么?
(5)材料一和材料五所反映的土地变革有何共同作用?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和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