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德阳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珠海有“浪漫之城”的美誉,犹如镶嵌在珠江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B. 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优雅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C. 奶奶一病不起,即使偶尔下床上卫生间也是蹑手蹑脚、踉踉跄跄。

    D. 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

     

  • 2、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把快乐传染给周围的人,我们善待周围的世界。②既然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切肤之痛的苦恼,也就没有人能指责我们的独自快乐。③人是可以独自快乐的,因为人的感觉不相通。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快乐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德行。⑤不要以为快乐是自私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播种快乐的种子。

    A. ③②⑤①④   B. ⑤①②③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⑤②①③④

  • 3、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   元末明初   施耐庵

    B. 《西游记》   清朝   吴承恩

    C. 《红岩》   中国   罗广斌、杨益言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 4、下列有关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鲁智深和李逵,他们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粗中有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繁星·春水》用短小轻灵的文字形式,表现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

    C用痛苦换取欢乐这句话是对贝多芬一生的归纳。世界不曾给予贝多芬欢乐,但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D《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当上了船长,出外航海。他的手下图谋不轨,关押他并弃他在一块不知名的陆地上,这块陆地就是他后来游历的慧骃国。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道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1对选段中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下项是( )

    A.如果让你们撰写史书,再多卷册也写不完。

    B.这样使得你们撰写史书,很多卷册都写不完。

    C.即使让你们翻阅史书,再多卷册也看不完。

    D.如果让你们翻阅史书,很多卷册都看不完。

    2下列三句句子都在写相同的“一事”,即“奔马毙犬”,但是A句和B句不同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B句和C句不同处在于_______________

    A.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B.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C.逸马杀犬于道。

    3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在写作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本学期,希望中学八(1)班准备开展以“诗词之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烘托气氛,同学们觉得需要在教室黑板上书写一则标语。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六个,组成对偶句,作为主题活动的宣传语。

    传承  培养  诗文  诵读  美德  经典  展示  华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班级同学对全校开展的“我爱诗词”的问卷调查。请写出两条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所占百分比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男生

    48%

    42%

    37%

    女生

    52%

    58%

    63%

     

      探究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倡导大家将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班委会发出了倡议。下面是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些修改。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A]不仅压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古典诗词是智慧的源泉,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人的胸襟。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B]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C]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中国人都不会失去信心。

    ①[A]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____”一词改为“____”。

    ②[B]句中有成分残缺的毛病,应改为:____

    ③[C]句中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改为: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2)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4)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6)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7)《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标题:_____

    昨天上午,第二届西施石笕茶文化节开幕,茶学专家齐聚一堂,现场品鉴西施石笕茶,把脉茶产业发展态势,为做大做强西施石笕品牌出良策、支实招。在品鉴过程中,西施石笕茶赢得专家们的一致点赞。

    在西施论“笕”品鉴活动中,茶学专家们就西施石笕茶的外形、汤色、茶香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品评。最终,西施石笕茶的高品质赢得了专家们的纷纷点赞。

    刘栩作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看到冲泡后的效果,他认为,西施石笕茶原料选择非常好,色泽表现很到位。刘栩表示,西施石笕茶的整体表现很让人称奇,它们的香气中呈现的清新感,像春天鲜花般的气息,让大家有很深刻清晰的认知,表现确实非常出色。

    来源:西施眼2023-04-03

    材料三: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陈茜 钟玉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类需要和谐共处,需要优雅诗意的栖居,中国茶文化讲究“茶和天下”,其“清静和雅”的理念正契合了今日世界的需求。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项目包含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小项目。本次申报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其中还包括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

    文旅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文件称,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采用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和寺院等场所饮茶。茶是社交领域以及婚礼、拜师、祭祀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这在众多历史资料中得到考证,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诗词中对饮茶的探讨等。茶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深深融入百姓日常,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学者姜松告诉记者,最早茶基本上是一些贵族和上层人士饮用的,随后,饮茶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是跟宗教相关的。从一些文献记载中会发现,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很流行,道士和僧人都是遵循着一种过午不食的清修方式,为了提神醒脑而喝茶。到了唐朝的时候,佛教传播很广,普通人开始喝茶,形成了大众饮茶文化,宋代则达到高峰,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很多茶馆,北宋时去茶馆喝茶已经变成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了。

    姜松又介绍说,唐朝时鉴真东渡,随着佛教把茶叶带到日本,进而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中,17世纪起,茶叶最早对英国影响最多,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

    链接材料: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自由自在中国茶》

    【1】材料一中对“中国茶叶行业近10年的市场规模及预测”和“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茶叶品类”作了图表分析。请你仔细观察图表,从中分别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新闻拟一个标题:_____(20个字以内)

    【3】中国茶的自由自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三和链接材料分析。

    【4】《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请你根据第一集内容提示,结合以上材料,参考知识卡片和示例,为该集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120字。

    第1集内容提示: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示例:纪录片《粟,一粒小米的故事》

    粟,在中国北方通称谷子。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黄河流域,伴随着粟的出现,中华先民从游猎,逐渐转为定居,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耕文明由此萌芽。从文字到历法,从宗教到诗歌。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朝制度,在经年耕作里造就着乡土中国。滴水可以藏海,一粒小米,也映射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知识卡片

    解说词:对人物、画面、物品等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书面形式,介绍事物的历史、种类、功用、影响等。

  • 10、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D.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中老汪哭了三次,请依据小说内容分析老汪每一次哭的原因。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换票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小说为什么以“换票”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第一次相遇:__________

    (2)第二次相遇:__________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1)成功者:__________

    (2)拾破烂者:__________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5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片段作文

    请以“那是三月晴朗的一天”为开头写一段短文,要求以描写为主,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