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有此远见卓识并主持禁烟运动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关天培
2、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导致“内部事务万分火急”的事件的领导人物是( )
A.邓世昌
B.李鸿章
C.洪秀全
D.康有为
3、牛灿灿同学拿出一些1969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给同学们观赏,这些像章发行( )
A.建国初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下图是1949年至1984年中国粮食生产状况柱状图。图中出现了几个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了
①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 ②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如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从总体来看,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B.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C.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
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7、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占香港岛
C.割占大片领土
D.火烧圆明园
8、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
A.中国共产党的利益
B.工人阶级利益
C.全国人民的利益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合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属于( )
A.战略防御
B.战略转移
C.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
10、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主要标志是(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B.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C.筹建近代三支海军
D.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11、十九世纪末期,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其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场战争中失败:(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这部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
B.这部宪法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C.这部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这部宪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3、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一次“飞跃”。这里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4、蒋经国曾描述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求学的见闻:莫斯科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和私人开办之别,外国资本家还可以经营中小企业。由此可知,当时苏联正在实行( )
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
15、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B. 张学良改易旗帜
C. 北伐战争
D.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16、最早在《新青年》上以发表文章的形式宣传马克恩主义,成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是
A.孙中山
B.陈独秀
C.李大钊
D.毛泽东
17、1912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1912年的是( )
A.黄花岗起义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宣统帝下诏退位
D.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共同的政治主张是( )
A.实行君主立宪
B.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倡导实业救国
D.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19、下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的漫画。请问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情形出现在( )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20、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B.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D.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五四运动前期的主力:⑥_____。
22、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_____》,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_____》,它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23、____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____,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4、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实地考查辛亥革命的首发地,他们应该去________;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是在________。
25、口号:义和团曾提出“________”的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________的斗争意志,又具有________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________的本质认识不清。
26、《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中①处是____,②处是____
27、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_______”的宗旨;号召“驱除跶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孙中山在《_______》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_______》。1945年。国共双方在重庆进行谈判,签署了和平建国的《_______》。
29、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________、梁启超等维新人士
30、领导近代中国第一场大规模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31、阅读下列材料
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请写出这一政治派别的两位代表人物。
(2)这一派别进行的变法被称为什么?发生在哪一年?支持这次变法的皇帝是谁?
32、“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哪场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写出19世纪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1例。
(2)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孙中山在革命纲领中提出了什么内容?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哪一运动失败?
(3)写出我国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名称。
(4)写出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
(5)写出20世纪四十年代中共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依据1例。
(6)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33、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成功经验]
(1)我国过渡时期(1953--1956年)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是指什么?“三改”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此后,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改革?在对外开放建立的经济特区中,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什么(1988年建立)?
(3)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九大”召开于哪一年?
[失败教训]
(4)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事件是什么?
(5)新中国最严重的错误是“十年浩劫”(1966--1976年),这场运动通常被称为什么?
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材料一中的“90年前”指的是哪一年?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着什么重大事件?
(2)材料二中的“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星火燎原”指什么?中国共产党因此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4)材料二中“力挽狂澜”是指哪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