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身处高二的我们踌躇满志,意气昂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父母亲人的期待而做着不懈的努力。
B. 泰戈尔的著名诗集《吉檀伽利》,意为“献给神的诗”,使他成为亚洲首当其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C. 开篇善写忧国忧民文章者,敢称自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下笔爱编个长短句现代诗的,则欣然以“东方泰戈尔”自恃:有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D. 你对我们只是个举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果能得到您的应允,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B. 各位朋友,你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目前灾区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恳请大家为灾区群众尽匹夫之力。
C. 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D. 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②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③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
④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⑤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A.②①④⑤③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5、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C. 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 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但是,熟人社会并非仅仅是信息对称,在费老那里,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乡土社会,也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规矩,以至于语言沟通都变得不必要了。这种信息全对称以外的公认一致的规矩,可以称之为“地方性共识”。地方性共识包含价值与规范,是农民行为的释义系统和规范系统,由其形塑的农民的行为逻辑,我称为乡土逻辑,这种乡土逻辑的重要特点是中庸、平和、不出头,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不认死理、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人云亦云,大家都这样做,自己就这么做了。
丧失地方性共识的熟人社会或许仍然是信息全对称的,但农民的行为逻辑却会演变成荆门农民讲的“怕饿死的会饿死,不怕饿死的不会饿死”。这话的意思是,在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尤其是农田灌溉时,有人想搭便车,不愿出钱出力,因为他了解还有人比他更需要灌溉,且更担心灌溉不上粮食无收的严重后果,这些更需要灌溉的或更胆小怕被饿死的人出钱出力,提供了诸如灌溉一类的公共品,不怕饿死的人就搭便车免费获得了公共品。这样一来,村庄中公益心高的农户或胆小怕被饿死的农户就成为每次公益行动中其他村民期待的对象,这些人在每次公益行动中都被期待出钱出力,其他人则从中受益。这些出钱出力者,要么利益受损,要么受益最少,他们很快就成为村庄的边缘人,因此首先成为“被饿死的人”,他们无力再来供给公共品,那些不怕饿死的人最终也无便车可搭,村庄生产生活的基本公共品无法供给,所有人的利益受损,所有人都因为没有灌溉粮食无收而“饿死”。
也就是说,在缺少公认规范,离开乡土逻辑的情况下,信息全对称的熟人社会,每个人都算计他人,结果是人人利益受损,社会基本秩序无法维系。在当前中国一些农村,村庄信息仍然全对称,但地方性共识却已经瓦解或陷入变动中,新的共识尚未定型,乡土逻辑也在蜕变。熟人社会的含义已有变化。
19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流动的增加,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已经发生分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村庄以外,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村庄结构解体,村庄边界日渐模糊,村庄社会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增加。过去习以为常甚至无须语言沟通的地方规矩解体,村民的就业、收入、交往、兴趣、品味、秉性、需求都出现了差异,过去无拘束的交往减少了,村民越来越难以接受之前熟人社会中缺乏退出机制的串门聊天。不仅在规范上,而且在信息沟通上面,村庄也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这样一种行为逻辑,即构成半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既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中问状态。
吴重庆将当前农村社会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所谓无主体,一是农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在村里,村庄主体丧失;二是农村社会已经丧失过去的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吴重庆对村庄主体的强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在较为实体的层面理解农村“主体”,他认为,随着中青年农民这个社会主体周期性进城和返乡,相应地,村庄也周期性地呈现出熟人社会的部分特征。熟人社会丧失主体的深层内涵还包括农民对村庄失去主体感。这种主体感就是费老所说的农民与乡土的利益关联、情感眷恋和价值归属,主体感就是“我们感”,它融发了人们对村庄的责任与关切,这可能与农民在不在村没有关系:有主体感时,远行千里依然心系故土,飞黄腾达要衣锦还乡回馈父老,最终还要叶落归根;丧失主体感后,即使身在村内心也在村外,村庄如何与己无关,自己得意失意也与村庄无关。这是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又一重要内涵。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半熟人社会)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于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
B.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C.美国乡下大多一户一个单位是因为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
D.中国大多农民聚村而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
A.村和村之间的孤立、隔膜是因为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少。
B.乡土社会的生活富有地方性是指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他们的生活都是终老是乡。
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与人的关系熟人社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被称为“地方性共识”的规矩。
B.地方性共识的瓦解或陷入变动是每个人都算计他人导致人人利益受损。
C.90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半熟人社会逐渐形成。
D.“无主体熟人社会”其中“无主体”是指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村庄主体丧失;还指农村社会丧失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
【4】文中写美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归纳总结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重要内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写无身体优势的蚯蚓,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是因为用心专一;“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浮躁。
(2)杜牧《阿房宫赋》在描写阿房宫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后,紧接着分别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之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中“_________”以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下片写如果能完成功业,就会“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的《三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三峡空旷清幽、悲寂凄凉的氛围。
(3)“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一种描写手法,在诗歌中也不乏精彩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水波汹涌澎湃,岛屿高高矗立的景象。
(2)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不变”的角度指出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咏
陆游
纷纷世态但堪悲,一念萧然我亦奇。
醉里猖狂醒自笑,梦中虚幻觉方知。
江湖重复风波恶,齿发凋零岁月驰。
安得中原路如砥,渭川钓伴待多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纷乱扰攘的人世间本应悲痛,诗人却奇怪自己在闪念间没有了这种悲痛。
B.颔联写诗人希望通过醉梦排遣内心的苦闷,然而醒后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荒唐可笑。
C.颈联用比喻和借代手法,写社会动荡而自身年老体衰,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感伤。
D.这首诗充满了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但诗人在情绪低落后最终能够自我开解。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王志,字次道,琅邪临沂人。祖昙首,父僧虔,并有重名。志年九岁,居所生母忧,哀容毁瘠,为中表所异。
②褚渊为司徒,引志为主簿。渊谓僧虔曰:“朝廷之恩,本为殊特,所可光荣,在屈贤子。”
③寻除宣城内史,清谨有恩惠。郡民张倪、吴庆争田,经年不决。志到官,父老乃相谓曰:“王府君有德政,吾曹乡里乃有此争。”倪、庆因相携请罪,所讼地遂为闲田。
④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郡狱有重囚十余人,冬至日悉遣还家,过节皆返,惟一人失期,狱司以为言。志曰:“此自太守事,主者勿忧。”明旦,果自诣狱,辞以妇孕,吏民益叹服之。
⑤义师至城内害东昏百僚署名送其首。志闻而叹曰:“冠虽弊,可加足乎?”因取庭中树叶挪服之,伪闷,不署名。高祖①览笺无志署,心嘉之,弗以让也。
⑥为政清静,去烦苛。京师有寡妇无子,姑亡,举债以敛葬,既葬而无以还之。志愍其义,以俸钱偿焉。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民称之不容口。
⑦志为中书令,及居京尹,便怀止足。常谓诸子侄曰:“谢庄在宋孝武世,位止中书令,吾自视岂可以过之。”因多谢病,简通宾客。
⑧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号能书,常谓志为“书圣”。
⑨志家世居建康禁中里马蕃巷,父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尤惇厚。所历职,不以罪咎劾人。门下客尝盗脱志车卖之,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时人号马蕃诸王为长者。
(《梁书•列传第十五》有删节)
(注)①高祖:指梁武帝萧衍。齐末东昏侯萧宝卷昏庸,萧衍起兵取而代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引志为主簿(________) ⑵辞以妇孕(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⑴姑亡(______)
A.丈夫的姐妹 B.父亲的姐妹 C.丈夫的母亲 D.姑且,暂且
⑵及居京尹(______)
A.居住 B.处于 C.积储 D.停止
【3】对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师至/城内害东昏/百僚署名送其首
B.义师至城内/害东昏百僚/署名送其首
C.义师至城/内害东昏百僚/署名送其首
D.义师至城内/害东昏/百僚署名送其首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民称之不容口。
【5】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和第⑧段都是从侧面突出了王志的才能。
B.第⑤段通过对比和语言描写写出了王志的忠诚。
C.第⑦段语言描写突出了王志谦逊与知足的心态。
D.第⑨段王家子侄被号为“长者”用了衬托手法。
【6】请具体说明王志的“德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4、“留一本好书,传悦读之趣”,学生会发起毕业生向校图书馆赠书活动。你准备送哪本书给学弟学妹?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在书的扉页写一段寄语。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感情真挚。不超过1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