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2、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 万籁无声(lài)
3、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很多古代诗文集,其命名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对《欧阳文忠公文集》《诚意伯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惜抱轩诗文集》这几部作品集的命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
B.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
C.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
D.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搏斗 厮打 捉迷藏 矫健多姿
B.熬游 翱翔 沉甸甸 琢磨不定
C.坠地 天赋 颤微微 翩翩起舞
D.轻盈 沧桑 一小撮 兴高彩烈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殷红/期望甚殷 应聘/供不应求 折本/斗折蛇行
B.税率/鲁莽草率 偏裨/大有裨益 罚没/湮没无闻
C.行善/高山景行 颤栗/颤颤悠悠 强横/强人所难
D.假期/久假不归 拗口/脾气执拗 可恶/从恶如崩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1】关于“咬文嚼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咬文嚼字的依据:研究炼字的道理。
B.咬文嚼字的态度:字字推敲的谨严。
C.咬文嚼字的做法:斟酌文字的分量。
D.咬文嚼字的目的:调整思想和情感。
【2】对文段中郭沫若炼字事例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句式的见解和做法。
B.肯定郭沫若关于“你是”“你这”句式的研究结论。
C.分析指出炼字不可简单类推,而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D.通过这个炼字事例,引出下文对咬文嚼字道理的研究。
【3】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
B.接着,引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你是”“你这”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不同。
C.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
D.最后,点明炼字的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
7、应用填空题。
(1)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3)蔡英文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⑶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⑷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⑹一点浩然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⑺衰兰送客咸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通过飞虫和米粒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时的美妙感受。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两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寓意。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___________”的细节,烘托出周瑜“___________”的年轻将领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参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
B.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一句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
C.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一句中的“骢马” 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侍御史”的官职。
D. “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 ^
E.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一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碑,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动:动辄、常常。
B. 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浮征:超额赋税。
C. 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 歉岁:收成不好的年头。
D. 饥民攘食人一牛 攘:侵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 “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 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 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 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 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中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②有时,人生的顺利会产生一种惰性,而人生的曲折会书写一段传奇。傻傻地热爱,傻傻地坚持,傻傻地提问。这就是人在低谷之中,重获生命意义的三个法宝。
③心理学家看来,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是做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校文学社将以“青春应该有的样子”为大标题,向全校同学发起演讲征稿活动,请综合上述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情感真挚的发言稿,谈谈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过往及未来的体会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