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纵一苇之所如(到)
B. 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 罄竹难书(尽)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
D. 樊哙从良坐(跟随着) 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 ⑥④②③①⑤ B. ②①④⑤③⑥ C. ⑥③⑤①④② D. ②①⑤③④⑥
3、把下列句子补充到文段空缺处,使文段语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用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骨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 ①④③⑤⑥② B. ①⑥④②⑤③
C. ④③②⑥①⑤ D. ④①⑥②③⑤
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 诚(如果,果真)知其如此
C.往往而剧(剧烈) 抱无涯之戚(亲戚) 不克蒙(承受、蒙受)其泽
D.远具(准备)时羞之奠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5、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那么道教三宝是( )
A.道、经、师
B.道、法、师
C.佛、经、师
D.道、经、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关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辩。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音韵学很晚才产生。
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
D.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挖掘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将之凝练为诗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
B.声律“以异为显”,韵律“以同为和”,二者相互配合,声调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
C.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
D.才能卓越的诗人只有以最大的毅力与天才,超越格律的束缚,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 )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4】两则材料都对诗歌格律予以肯定,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5】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3)三径就荒,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人们常用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6)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8)《诗经•氓》中,用桑叶作比兴,写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正反设喻说理。比如:他用蚯蚓正面设喻,得出“________”的成功经验;接下来用螃蟹反面设喻,得出“_________”的失败教训。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的乡土文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大江东去)》中,先写“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反衬周瑜的军事才能。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直,____。(荀子《劝学》)
(3)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司马迁《史记》)
(5)______,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____,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7)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香雾云鬟湿,_____。(杜甫《月夜》)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 ,__________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在《师说》中,作者以“__________ ,__________ ”这两句,颠覆了老师胜过学生这一传统观念。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③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③山城:指密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
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奇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晙,沧州景城人,少孤,好学。擢明经第,除殿中侍御史。会朔方元帅魏元忠讨贼不利,劾奏副将韩思忠败,律当诛。晙以“思忠偏裨,权不己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固争,得释。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旧常仰饷衡、永。晙始筑罗郭,罢戍卒;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漕,百姓赖之。后求归,州人诣阙留。有诏:“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颂德。开元二年,吐蕃以精甲十万寇临洮,次大来谷。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去贼五里,令曰:“前是寇,士大呼,鼓角应之。”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追至洮水,败之,俘获如积。明年,突厥默啜为拔曳固所杀,其下多降,分置河曲。虏叛,乃敕晙将并州兵济河以讨。晙间行,卷甲舍幕趋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讨有罪,天所殛者,当自蒙罚,士众无罪。心诚忠,则止雪反风,以奖成功。”俄而和霁。时叛胡分二道走,晙自东道追及之,获级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潜引突厥内扰,晙密言上,尽诱而诛之。为朔方军大总管。九年,兰池胡康待宾据长泉反,陷六州,诏郭知运与晙讨平之。卒,谥曰忠烈。晙气貌伟特,时谓为熊虎相。感慕节义,有古人风。其操下肃壹,吏人畏爱。始,二张之诬魏元忠,晙独上疏申治。宋璟曰:“魏公全矣,子再触逆鳞,其殆乎!”晙曰:“魏公以忠获罪,苟得辨,虽死弗悔。”
(摘编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B.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C.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D.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都督,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兴于三国时期,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C.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D.鼓角,指战鼓和号角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为了发布进攻命令制作的吹擂之物。如杜甫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晙禀性正直,敢于直谏。在二张诬陷魏元忠时,他不顾劝告,为其申诉冤屈。宋璟担心他因此获罪,他表示只要元忠的事情辨明,虽死无憾。
B.王晙文武兼备,屡建奇功。他从小好学,依靠精通明经考中了进士;而在从政生涯中,他经常带兵打仗,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和吐蕃军队。
C.王晙善于治理,颇有政绩。他担任桂州都督时,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百姓刻石立碑歌颂其功德。
D.王晙讨叛顺利,如有神助。渡河平定叛乱时,他抄小路进军,不料夜遇暴风雪,他怕误期就向神灵祷告,请求雪停止、风转向,结果如其所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
(2)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
【5】王晙为什么坚决反对处死韩思忠?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4、(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3月2日,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震撼上映,影片由中国侨、中国路、中国车、中国网、中国港开始,接着以全方位的视角深层次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大国重器、创新科技、幸福小家、和谐社会、大国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影片所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观众们纷纷为中国“点赞”。
材料二:《谢谢了,我到家》是由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最近推出的季播节目,节目围绕每位嘉宾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家庭、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深受观众喜爱。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文面清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