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馔玉(zhuàn)神妪(yù) 溽暑(rù) 沽取(gū)
B.慰藉(jiè) 戏谑(nüè) 虞(yú) 燎原(liáo)
C.女娲(wā) 舟楫(jí) 煜(yù) 星宿(sù)
D.玉砌(qì) 罗襦(rú) 窥视(kuī)将进酒(jiāng)
2、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B.《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像征。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现实和文艺领域就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好党员雷锋、《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数不胜数的英雄为国人所熟悉。
B. 从《哈利·波特》系列到《纳尼亚传奇》系列,再到《魔戒》三部曲,好莱坞魔幻电影以行云流水的想象力和强大的电脑特技支撑,影响着世界魔幻电影创作的发展走向。
C. 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难以驾驭资金本,而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
D. 此次教材修订要求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E. 从久负盛名的梅花山,到古朴厚重的鸡鸣寺,再到有美丽传说的莫愁湖,每年来南京赏花旅游的各地朋友不绝如缕。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校注(xiào) 乍起(zhà) 着凉(zháo) 宫阙(què)
B.薄暮( bó ) 寰宇(huán) 蕴含(yùn ) 债券(juàn)
C.枕着(zhěn) 憔悴(cuì) 逮捕(dǎi ) 诠释(quán)
D.戚戚(qī) 摘要(zhāi) 反诘(jié ) 折服(zhé)
5、“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谁用“忠”“恕”概括了孔子“仁”的思想精髓?(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曾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也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来说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就在于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这样,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技巧才能逐渐成熟,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一个作者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
B.“醇境”也是不易达到的境界,需要在“疵境”和“稳境”中辗转反复。
C.只有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才有可能从“稳境”“醇境”进一步达到很少人能达到的“化境”。
D.写文章是一个“精进的程序”,要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是针对未脱“疵境”的作者说的。
B.文本中引用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是为了说明文章的毛病只有用心的作者自己知道得最清楚。
C.作者认为“稳境”其实也是“平庸”的境界,不是“庸”就是“俗”。“庸”是指在成为了一种定型之后,不求变化;“俗”是指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D.写文章“精进的程序”可分为四步:“疵境”“ 稳境”“ 醇境”“ 化境”。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对自己的写作不能做客观的冷静批评,常常自以为是,这样的毛病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
B.写作“精进的程序”其实是一个呈直线上升的过程,但每一步的上升都来之不易。
C.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要及早走上最平正的写作之路。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从一个较大的范围把精进的境界分为两个阶段——“匠人”与“大艺术家”。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张》中,子夏强调学习方法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突出了剑门关易守难攻的非凡气象,诗人同时也提醒统治者,“________”,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阿房宫各种房屋依形而建又与中心建筑紧密相连的特点。
9、名句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2)鸿雁、鲤鱼传书信是古代传说,而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却反用此传说,具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蛟或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常被引入诗文中以表现特定情景或表达特殊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两句与“怒涛卷霜雪”意思基本相同。
(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个道理。
(3)杜鹃叫声凄厉,因此“杜鹃”这一意象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凄苦,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王国维
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蓞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
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玉钗斜立小蜻蜓。
注:素萏:白荷花。流萍:水面的浮萍。
【1】这里的“浣溪沙”是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江南水乡少女荷塘泛舟的美好场面。
B.第二句写浓妆少女因嫉妒美丽的荷花而与之斗艳。
C.第三句写少女脸庞与晚霞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
D.第四句写少女因怜惜清香美丽的荷花而停止划桨。
【3】请结合具体词语,对作品的结尾两句所描写的意境进行赏析。
13、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5)倚( )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6)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属(_______)客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 羽化(________) 溯(_______)流光 渺渺兮予怀(_______) 倚(_______)歌而和之 舞(_______)幽壑之潜蛟 泣(_______)孤舟之嫠妇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头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为“泛舟”,时间为“七月既望”,地点为“赤壁之下”,人物为“苏子与客”。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几句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C.“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远而近。
D.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干支之一。可用于纪年、纪月、纪日。文中为纪年。
B.既望,过了望日(农历每月十五为望)后的第一天,即农历每月十六日。
C.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此处即为此义。
D.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5)客有吹洞箫者。
(6)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4、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据报道,焦虑的中国父母试图确定子女的天赋,这引发了基因检测热潮。一位家长说,经过基因检测,她的大儿子更擅长运动,于是决定放弃国际象棋,重点学习击剑;她的小儿子更擅长绘画,于是决定重点学习美术。
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请以“懂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