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他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十三行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好诗词》第六季将于 2018 年第三季度继续于河北卫视播出,众多观众翘首以盼,期待它不期而至。
B.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敛声屏气,决心为班级争光。
C.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任劳任怨地排起了长队。
D.悲情禁锢不了他的气质,人群中的他虽然颔首低眉,但是仍然无法掩盖其风采,器宇轩昂,犹如鹤立鸡群。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天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③⑥⑤④①;②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④③①②⑤⑥
4、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的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B.《屈原》全剧共分五幕,《雷电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风雷电象征了破坏社会的力量。
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又卓越的精神世界。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描写了海燕“高傲地飞翔”的气势,突出海燕搏击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5、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从炼字和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妙处。
【2】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伐薪烧炭南山中”点明了“伐薪烧炭”的地点,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为下文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作铺垫。
B.“晓驾炭车辗冰辙”此句中“驾”“辗”两个字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早起驾车,踏雪辗冰艰难地运炭的卖炭翁形象。
C.“翩翩两骑来是谁……回车叱牛牵向北”四句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宫使趾高气扬、仗势凌人、蛮横无理的形象。
D.本诗既有对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又有诗人的议论,夹叙夹议,真实的反映了唐代宫市带给老百姓的苦难。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名句作者。
①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②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③转觉鸬鹚毛色下, 。(白居易《池鹤》)
④ ,寻常百姓家。(葛天民《迎燕》)
⑤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⑥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⑦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⑧四面边声连角起, , 。(范仲淹《渔家傲》)
7、名著导读
“这时,突然出现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语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 A 讲的!我马上知道了他就是_____,那个“鼎鼎大名的”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1)这段话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是记录真人真事的________作品,作者是______。
(2)A处应填写的交流语种是______,人物“他”就是______。
(3)简要概括“他”的人物形象。
8、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拂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
【1】想象一下,父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要略写这一细节,而详写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
【2】朱自清的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却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请结合选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9、按要求写作。
向外奔走是一种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一种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未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林清玄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