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这项工作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社论中党的这项“中心工作”是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阶级斗争
D.军事建设
2、下表中所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如今许多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大吉大利,晚上吃鸡”“锦鲤”“佛系”“我劝你善良”等。假如你回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最有可能遇到的口号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工业学大庆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革命委员会好
4、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一独特的“中国经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①体现民族平等 ②体现民族团结 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维护祖国统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中国能够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 有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
B.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援助
C. 有雄厚经济基础为后盾
D. 中朝军民的英勇战斗
6、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表明了我国( )
A.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C.正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7、“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祖国的港澳地区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 社会制度
B. 主权归属
C. 经济制度
D. 社会生活
8、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将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
①马文革
②李援朝
③张建国
④陈开放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③④
10、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活动
②中美、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④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列表比较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下列列表有误之处是
| 项目 | 民族自治区 | 特别行政区 |
A | 目的 | 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 解决民族问题 |
B | 代表 | 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 | 香港、澳门 |
C | 社会制度 | 社会主义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 |
D | 权限 | 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 享有高度自治权 |
A.A
B.B
C.C
D.D
12、1955年,佛山25家古酱园公私合营,以其中规模最大的“海天酱园”为名,更名为“海天酱油厂”。更名后当时该厂的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是
A.公有制为主体
B.公私各占一半
C.中外合资为主
D.私有制为主体
13、每年的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日,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巴黎人民在 1789 年的这一天
A.召开三级会议 B.攻占巴土底狱 C.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D.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14、据台湾岛内《天下》杂志(2018年)1月2日发布的年度民调显示,铁心搞“台独”的蔡英文上任一年多以来,认同自己是台湾人也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人比例,比蔡英文刚上任时增加了一倍,占比是历年新高。这一事实说明
A.统一指日可待
B.搞台独不得人心
C.两岸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D.“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15、新中国成立之初,刘文彩是四川最大的地主,不久其田产被他的长工和其他无地农民分走。指导长工和其他无地农民分地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B.主权的统一
C.允许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D.国际社会的认同
17、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通过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的行业是
A. 农业、手工业
B. 农业、私营工商业
C. 资本主义工商业
D. 手工业、私营工商业
18、中国近40年来由捱饥受饿到山珍海味满桌、由衣不蔽体到春夏秋冬的衣物多多、由出行困难到周游世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2年前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19、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①“一国两制”构想
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
④解决姓“资”姓“社”争论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21、根据所学,完成下表
时间 | 成就 | 杰出人物 |
1964年10月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③ ④ |
1966年11月 | ① | |
1970年4月 | ② | |
1972年 | 青蒿素提取成功 | ⑤ |
1973年 | 籼型杂交水稻 | ⑥ |
22、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___________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___政策,从而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3、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4、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___”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3)2022年发布的《_____》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白皮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____”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25、开国大典: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____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__、____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和____的力量。
26、“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国家主席________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粉碎了________,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7、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8、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是_____________。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
29、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
30、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1)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MACAU”?她又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也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5)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一方针,她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吗?
32、土地改革进行的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3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请你参与下面的探究活动。
(1)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 五四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请简要叙述三大历史性事件?为什么说它们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三大里程碑?
(2)雷锋、袁隆平是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
(3)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你准备怎样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东方红一号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初,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究,并提出了设想和计划。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综合性强大的工程,技术十分复杂,中国当时并不具备发射卫星的条件。
1964年,中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中程导弹再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基本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1965年,周恩来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科学院的规化方案,卫星研究正式开始。1964年12月,国防科委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17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进入2号发射阵地。4月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4月19日,各分系统测试,一切准备就绪。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58年7月—8月间,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同时,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代号“581”任务。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派出以赵九章为团长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70天的考察。
(1)据材料,归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的主要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2)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主要历程和成就的主要原因中,概括其凝聚的精神。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