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材料出自
A. 《停战协定》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联合公报》
2、2017年9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迎来测评,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国内第一代海水稻试种成功。“杂交水稻之父”指的是: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屠呦呦
D. 钱学森
3、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政策。( )
A.购买
B.租借
C.没收
D.赎买
4、缅甸总统吴登盛在一次演讲中说:“(它)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国与国关系的指导原则”。此“指导原则”是
A.一个中国的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合作共赢原则
5、观察下边两幅图片,其中的内在联系是( )
A.三大改造阻碍了“一五”计划实施
B.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C.“一五”计划促进了土地改革进行
D.土地改革为三大改造奠定经济基础
6、2011年他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哪位中国作家?( )
A.莫言 B.老舍 C.陈忠实 D.贾平凹
7、图片无言,历史有声。如图人物开怀大笑的原因是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8、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说明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B.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C.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完全汉化
D.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9、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 )
A. “三不”政策 B. 海协会决议 C. 海基会决议 D. 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10、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11、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急于求成 ③自然灾害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外交成就中,经过15年艰难谈判,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的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C.成立亚洲基础投资银行
D.成立自贸区
13、下列关于土地改革的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改革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地主也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D.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4、漫画“梅开三度”是对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外交成就的形象表达,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体现了
A.美国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B.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
C.中国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5、新中国成立后,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农村经济改革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国家的重大决策凝聚了人民政协的智慧。如南水北调工程问题,全国政协曾多次进行考察,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可见,当前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①政治协商②参政议政③代行人大行使职权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这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其“转折”体现在
A.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 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 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18、下列1954年毛泽东同志的“代表当选证书”。与该“代表证”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彭德怀将军曾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百团大战
B. 甲午战争
C. 抗美援朝战争
D. 土地革命
20、2017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1997年,香港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洗雪了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耻辱,香港从此摆脱了( )的殖民统治
A. 英国 B. 西班牙 C. 法国 D. 葡萄牙
21、___________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2、说说我国在科技文化中的几点成就
1964年10月16日 | 我国第一颗①爆炸成功 |
1970年 |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一号,成为世界上第③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20世纪70年代 | 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④”。 |
20世纪70年代初 | 屠呦呦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⑤,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23、观察下图,请把下列地点的城市名称填入图中方框内。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城市
B.恢复我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会议的召开城市
24、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_____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2)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_____”“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3)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_____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澳门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球前列,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香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____、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____________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我国______历史新时期。
26、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举措:
(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_____,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入实施“_____ ”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
(3)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各方面政策的实施具备雄厚的_____和精神力量。
(4)事例:
①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②筹建和成立_____银行。
③加快_____试验区建设。
④推进人民币_____进程。
27、全方位外交:举措
(1)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积极拓展________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3)中国广泛参与________、社会领域的活动。
(4)多次举办各种国际会议。
28、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9、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提示,请将下列事件补充完整。
(1)________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________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4)_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0、日常生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_____,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_____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_____”,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_____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31、简答题
(一)、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日益富裕。
请回答:
(1)我国最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村子是?
(2)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我国最早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二)、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请回答:
(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
(2)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什么共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32、第一届政协会议决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
3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34、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中国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联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与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与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2020年6月17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了中非团结抗役特别峰会,他强调面对疫情,中非相互声援、并肩战斗,中非更加团结,友好互信更加巩国,中方珍视中非传统友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加强中非团结合作的决心绝不动摇。会议发表《中非国结抗役特别峰会联合声明》,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中非团结合作的时代强音。
——摘自《2020年习近平在中非团结抗役特别峰会发表主旨讲话》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城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城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经济作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7课
(1)指出材料一中“这些原则”的名称。并写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3)材料三中“中非传统友谊”是在哪次国际会议上真正开创现代中非友谊的?此次会议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5)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辉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