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大理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茅飞度江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B.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

    C.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B.《<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北冥有鱼》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都节选自内篇中的《秋水》。

    C.《<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衡的《壶口瀑布》是一篇说明文,此文介绍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两个季节的特点。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是《海底两万里》。

    D.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作者的口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

  • 4、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和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情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简洁有力地写出宫使如狼似虎般蛮横掠夺的情景。

    C.“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出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卖炭途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人苦。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木受绳则直,

    ,流水前波让后波。

    ③角色满天秋色里,

    ,儿女共沾巾。

    ⑤《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句子是  

    ⑥《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走进名著,根据提示填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段激动人心的文字出自苏联作家___的著名小说____,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____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的身上凝聚着____的精神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怒江

    马温

    怒江边上,几排木屋或者几顶帐篷就是一个村子了。木屋冒着炊烟,帐篷外拴着一匹马,炊烟无声,马也无声,这就是村子的晨曲。静,静得像四周的大山。那天清早,我们开车路过日诺村,村边这户人家的一天已经开始。男人抱着马鞍走向那匹白马,女人弯腰挤着牛奶,两个小孩正在追跑着,这样的早晨怎么会是宁静的呢?可是我们真的什么声音都没有听到。宁静并不是真的无声,是那些声音单纯朴素,纯朴的声音接近自然,传到耳中才会有“鸟鸣山更幽”的错觉。

    其实,这一带最伟大的自然之声应当是怒江的咆哮,可是日诺人听不到。日诺虽是怒江边上的村寨,离着怒江却还有点距离。怒江在哪儿?怒江陷在深深的谷底。而日诺建在山上,涛声向上传,传着传着就细了,碎了,哑了。日诺人靠什么证明他们是怒江儿女呢?就是村里村外飘浮着的山雾,它们来自怒江,它们是怒江的水气,陪着日诺人度过每个黄昏和早晨。

    记不清到底是在哪儿遇到了怒江,“遥远”是我的第一眼印象。瘦瘦的一条河,躺在深不可测的峡谷中。用“躺”来形容,是因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当然,更感觉不到它的宽阔与野性。这样的怒江简直就是可以忽略的存在。

    忽略怒江?怎么可能呢!它是怒汉,它是野人,它是崇山峻岭中巨大的发声体。所有的河流,起初都远离视线;所有的河流,起初都默不作声;所有的河流,起初都被忽略。好多河流都被这种遭遇击倒,而怒江继续向前,越来越汹涌,越来越蛮横,喊叫声震谷撼山。它怒不可遏,怒气冲天,一怒而不可收拾。它开始逼近视线,逼近村庄,逼近一切动物和人类行走的大道小径。怒江就是这么牛,不管这儿的山多么崇高,峡多么幽峭,峰顶是多少年的积雪,峭壁有多少丈的飞瀑,凡是这条河的水气笼覆之处,都叫怒江流域。

    怒江来了,村庄躲向高处,怒江继续逼近,村庄只好背起娃儿牵着马,躲进更深更远的大山过日子。我们在怒江边的公路上开车,突然间,一队两三个人的马帮就从公路边的山坡上冲下来。他们沿着一条隐秘的小路,从大山背面走来。那条路在我眼前一晃就消失了,这条路也许就是茶马古道,路的另一端,群山的哪个撇折处必有一个村落,马帮从山外捎来日用品,又将这里的山货带走。公路旅行的局限就是线性化,顺着公路跑,而富有意味的东西大多藏匿于公路两侧,并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我们踩了刹车让马帮先行,马匹驮着重物跌跌撞撞从山上冲下来,身子站稳后就不想挪步,赶马人拍着马肚子大声吆喝。

    怒江上有许多铁索桥。铁索桥给游人提供了一个和怒江对视的机会。对视就是它望着你,你也望着它,死死地瞪着对方,谁也不闪躲,人格平等,勇气也平等。我向桥中央走去,我没有抬头挺胸,因为桥还是晃悠悠的。走到桥中央,我停下,扶着铁索向下看。满视野都是浑浊的江水、翻滚的漩涡,没有一根顺滑的曲线,更休说一根直线、一处平静。这是我和怒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我探头向下看的那个片刻,觉得一个狂暴的男人要扑过来将我吞没。怒江就是整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全部声音就是怒江的怒吼。和怒江相比,我是个渺小的男人。

    桥那边是个新建的小村子,建在半山腰的悬崖边上。铁索桥是政府建设新村的配套设施。从前,村里人是坐着溜索过江。和溜索相比,这座铁索桥就是他们的省道国道,村中的年青人骑着摩托车在桥上飞驰,只需几分钟就到了对岸,在小超市买几瓶啤酒,呼一下就又过江回了村子。我去村子看了看,还在建着新房。两只小猪娃睡在桥口——也是村口晒太阳,它们闭着眼睡得很沉。怒江的水声,小猪听习惯了。

    【1】学习了梁衡的《壶口瀑布》后,老师推荐了马温的《沿着怒江》,让同学们比较阅读。请你从下面的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

    (任务一)下列两句话都描写水,简要分析它们在修辞表达上的异同。

    A而怒江继续向前,越来越汹涌,越来越蛮横,喊叫声震谷撼山。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梁衡《壶口瀑布》

    (任务二)结合语境,分别说说下面两句话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世界”。

    A怒江就是整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全部声音就是怒江的怒吼。

    B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梁衡《壶口瀑布》

    【2】在推荐阅读时,老师想在文章后面附一段阅读提示给同学们的阅读进行指导。请你参考下面的“阅读提示”帮助完成。

    (小支架)①可以对阅读文章的方法进行提示,也可以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点拨,还可以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从文章行文结构、语言表述、情感表达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概括介绍。(200字左右)

    (阅读提示)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细读课文,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此外,这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多用成语,带书卷气。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以“有一种力量,从未消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