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经历祸乱的美好地方,后来人们常用成语“世外桃源”来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B.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整篇演讲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近体诗,在诗歌篇幅、每句字数和诗歌格律上相对比较自由。
D.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诗是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表现他的年高与劳苦。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现代文学家鲁迅写的《社戏》选自散文集《呐喊》。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B.《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富有浓郁的陕北风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蒹葭》两文分别选自《诗经·周南》 、《诗经·秦风》。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王勃,唐朝初年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蓦然(mò) 漩涡(xuàn) 接踵而至 海枯石烂
B.矗立(chù) 枯燥(zào) 目眩神迷 行将就木
C.决择(jué) 枷锁(jiā) 阳奉阴违 不修边幅
D.襁褓(qiáng) 告诫(jiè) 纷至踏来 人情世故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亢奋(kàng) 撺掇(cuān) 褶皱(zhě) 戛然而止(jiá)
B.黧黑(lí) 蓦然(mò) 斡旋(wò) 接踵而至(zhǒng)
C.腈纶(qīng) 羁绊(jī) 行辈(háng) 纷至沓来(tà)
D.翌日(yì) 棹船(zhào) 连翘(qiáo) 怒不可遏(è)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②帆来重,冥冥③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④。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⑤。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诗,②漠漠:水汽弥漫的样子。③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④含滋:湿润,带着水汽。⑤散丝:雨丝。
【1】诗人通过写雨、江、①______、②______等景物,抒发了③______之情。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外国长篇小说,《傅雷家书》是多篇书信汇编,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别采用哪些方法阅读?
8、深阅读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①深阅读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我们应当像保护古建筑或重要的艺术品那样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承:小说、诗歌和其他文学类型,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
②在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近期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深阅读: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③这种沉浸也得益于大脑对于有着丰富细节、暗示、比喻的语言的处理方式:利用与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种场景时相同的活跃的大脑区域创建一个心理表征。阅读有关情感状况和道德困境的文学内容也是对思维进行高强度训练的一种方法,可以激励我们对虚构的人物进行思考,甚至有研究表明,可以增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④这些在我们浏览网页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进行的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线阅读时,读者比较容易走神,而且对于阅读体验也不够满意,就连“数字原住民”都有这样的感受。尽管如此,因贪图方便,每天利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依然大有人在。比如,英国全国读写素养信托(Britain’sNationalLiteracyTrust)曾公布了一项在32910名8—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指出有39%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都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而每天阅读纸质内容的人数仅占28%。
⑤想要理解为什么我们应当关心年轻人如何阅读,而不只是有没有在阅读,可以先了解一下阅读能力的形成方式。塔夫斯大学阅读和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安娜·沃夫(MaryanneWolf)说过“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她写过《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一书。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会根据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阅读回路”的创建借用了大脑中为其他目的而形成的结构——这些回路可能很脆弱也可能很稳固,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使用频率与强度。
⑥深阅读的读者远离了干扰并适应了语言的细微差别,进入了心理学家维克托·内尔(VictorNell)在快乐阅读的心理状态研究中比喻成的一种催眠状态。内尔发现当读者非常享受阅读过程时,他们的阅读速度实际上是变慢的。快速、流畅的文字解读与缓慢的、从容不迫的阅读速度的结合,使得深阅读的读者能通过反思、分析并加入自己的回忆与思考来丰富阅读过程。并且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能有时间与作者建立亲密的关系,仿佛两个坠入爱河的人,沉浸在热烈的对话之中。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深阅读的消失不仅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小说、诗歌和其他文学类型的传承。
B.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
C.纸质书上没有超链接,读者少了许多去了解文本以外的知识、探索更广阔天地的途径,这是纸质书最大的缺陷。
D.正常情况下,人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会根据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后天的练习。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能给我们带来独特阅读体验的深阅读。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
B.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分别从深阅读的含义,深阅读的意义和效果,阅读能力的形成方式与深阅读的状态等方面进行说明。
C.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8—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阅读纸质内容的人数比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人数多。
D.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主要”不能删掉,“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的意思,说明“阅读回路”的使用频率与强度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如果删掉,与事实不符。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甲乙二人是大学室友。甲最喜凑堆闲聊兼刷朋友圈,常转发“五十句最美古诗词”之类链接,或者晒张电子书截图,抑或是某名著封面……乙则爱泡在图书馆里,对各类书籍都静心阅读,特别是经典作品,还要反复阅读。而且乙自中学起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摘抄习惯。某天甲乙两人就读书展开了以下对话:
甲:最近看了什么好书?
乙:没什么新书,在重读《苏东坡传》。
甲:哇!我也在研读苏东坡的诗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他对情人多么浓烈的相思啊!
乙:哦,这句诗出自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中秋之夜怀念已经七年未相见的弟弟子由所写的。
(1)深阅读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好处,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深阅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阅读?
(2)为帮助链接材料中【甲】同学进入深阅读状态,请以【乙】同学的身份给【甲】同学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9、2020年的寒假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的医护人员一线,用生命为我们筑起生命的屏障,我们才得以居家上网课、静心读好书,在这段时间里,你肯定读了不少的书籍,请你拿起笔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或某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题目:《XXX》读后感。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600字左右,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