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江而下,出了三峡,江面顿时宽阔起来,眼前豁然开朗。
B.大自然是严格遵守法则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从不紊乱。
C.我们还是应该谦虚点,如果目空一切,必然导致他人反感。
D.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陶渊明、柳宗元、欧阳修,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 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
D.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因为飞岛国国王和岛上的臣民只对数学和音乐感兴趣,而他对于这两门学科的了解比他们差远了,所以受到轻视。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B. 《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此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
C. 奥地利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正遭遇着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做好抗旱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C.气吞山河的三峡大坝在长江上作威作福,为长江流域的防灾及工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D.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和我的祖国
词:张藜 曲:秦咏诚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xuán wō( )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
这首歌曲在祖国母亲70周年华诞之际唱响神州大地,yíng rào( )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耳畔。她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zhèn hàn( )了我们的心灵,激荡着我们的爱国之情。
【1】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漩涡 萦绕 相辅相成 震撼
B.漩窝 萦绕 相辅相承 震撼
C.漩窝 荧绕 相辅相承 震憾
D.漩涡 荧绕 相辅相成 震憾
【2】下列对歌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歌词以第一人称,倾诉了“我和我的祖国”紧密相连、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心声。
B.歌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的祖国”和“我”比作“浪花一朵”和“海”。
C.高山青青,大河滔滔,是祖国的自然之美;炊烟袅袅,村落座座,是祖国的家园之美。
D.歌词句式错落有致,节奏感强,情感真挚,让人一看到她,就不由得想放声歌唱。
6、默写填空。
(1)明时思解愠,________。(《孤桐》)
(2)________,志在千里。(《步出夏门行》)
(3)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满江红》
(4)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5)一狼洞其中,________。(《狼》)
7、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书中主人公对生命的诠释。请你说说我们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8、 这样的父亲
①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②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③“哪个张老师?”“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④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⑤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⑥大家不再坚持,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⑦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忽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⑧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采,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⑨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⑩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⑪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⑫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⑬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⑭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⑮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⑯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2】从文中找出“我们”对“父亲”感情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括号里。
厌恶——(_______)——同情——(_______)——感动——(_______)
【3】从全文看,第②段对父亲形象的刻画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第⑪段中“父亲”“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联系上下文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5】第⑮段画线句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父亲”是“奇迹的创造者”,具体说说“父亲”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9、 随着时光流逝,伴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回忆积累渐多;有的回忆深刻难忘,有的回忆浅浅淡淡;有的回忆温馨愉悦,有的回忆苦涩难堪;有的回忆讲述少年的懵懂,有的回忆刻录成长的苦辣甜酸……
在回忆里,我们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在回忆里,我们触摸世界,感悟人生……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题目: 的回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