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中山曾形象地教导黄埔军校的学生说“大家来到这所学校,不仅要知道怎样放枪,更要知道枪朝什么人放。”这说明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是( )
A. 它的创办得到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B. 把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C. 它是一所使用先进武器的学校
D. 它非常重视学生的军事素质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神枪手
2、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这里的“一超”指:
A. 中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日本
3、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4、马克思说:“希腊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在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陪审法庭
B. 公民大会
C. 三级会议
D. 大陆会议
5、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是( )
A.罗马统治者承认并定基督教为国教
B.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C.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D.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6、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标志是 ( )
A.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B. 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成立
C. 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D. 1922年苏联的成立
7、第一次将人权写入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A. 根除了法西斯势力
B. 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 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D. 实现了战后各国的平等
8、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中,曾经出现过旷日持久的大辩论。从下边漫画提供的信息判断,引发这场大辩论的是
A.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B.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C.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D.巴尔扎克发表《高老头》
9、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行程二万五千里,战胜了险峻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下列红军长征的重大军事行动中,使红军从此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A. 四渡赤水
B. 巧渡金沙江
C. 强渡大渡河
D. 飞夺泸定桥
10、“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宣言》中“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功实现的事件是
A. 宪章运动
B. 巴黎公社
C. 法国大革命
D. 十月革命
11、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农业政策
D.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12、戴维.辛克莱在评论1919年某次会议时说:“世界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但他们却没有担当此重任的胸怀.”这里所说的“他们”是指( )
①英国
②苏维埃俄国
③法国
④美国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3、“敕勒川,阴山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是鲜卑族的民歌。这个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于439年,统一了北方。下列与这个政权无关的是
A. 淝水之战 B. 迁都洛阳 C. 汉化改革 D. 碑刻书体(魏碑)
14、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条约是
A. 《四国条约》
B. 《凡尔赛和约》
C. 《五国条约》
D. 《九国公约》
15、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并介入地区冲突的典型事例是( )
①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③美军轰炸“南联盟”
④伊拉克战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日军60%以上的兵力。至抗战结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按1937年比值计算)。以上材料中的数据直接反映了
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③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④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17、19世纪70年代,日本岩仓使团考察德国后,发出“这才是我们的榜样”的感叹。对这一感叹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德国是列强中经济实力最强大的
B.德国是列强中对日本最友好的
C.德国的军事实力强大适合日本
D.德国的现代化道路最适合日本
18、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出炉,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6项加分项等调整内容备受人们关注。我国考试制度的演变源远流长,唐朝时常考的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其中进士科主要考查( )
A. 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B. 文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C. 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D. 八股文的运用能力
19、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其中在20世纪中期的最主要特征是
A. 对企业发展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C. 以国家力量干预社会经济
D. 美苏之间实行冷战对抗
20、历史文字记载是研究研究历史现象的基本资料,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
B.国家根本,抑给东南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1、《________》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由此,张謇提出了“________”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2、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_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工业化:
开始:1924年1月,________逝世。1925年,________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殴设想。从________年起,苏联开始进行________建设。
1928一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影响:由落后的________国变成了强大________国。
23、请按要求列举相关历史知识
(1)古代史书说他开通“西域道”(即“丝绸之路”),他是 .
(2)1952年 完成,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3)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4)被称为“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的是 .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发动 登陆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4、一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______”。
25、以________为指导思想的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1962年的________说明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26、从繁荣到危机:时间、开始国家、规模:________年10月下旬,________股票突然下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________及整个资本土义世界
27、填空题
22.(1)西汉史学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
(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解放战争中奠定了解放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3)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是艺术家识热情感的自然流滴。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三交响曲,也就是《》,这首交响曲篇幅宏大,感情奔放。1888年,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灿烂的法国南方创作的《》以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28、《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________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
29、1929 -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 )
30、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___,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____”。但是,____、____、____和____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____方向发展。
(2)欧盟成立后,欧洲的____进一步增强,____进一步提高,在____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也在积极谋求____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____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____,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____,力求在____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____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1、简述俄国兴起的概况。
32、韩国发展经济实行“不均衡增长”战略有什么好处?
33、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为巩固国家统一,基本解除了北方哪一少数民族的威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对当时政治局势和民族关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清政府为加强对西北、西南边疆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或官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式有哪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34、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单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已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选自《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整个民国时期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中洋务官僚们的预期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3)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铁路作用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宏图伟略”在民国时期难以实现的原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