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法制的重要檄文有( )
①《权利法案》 ②《独立宣言》 ③《人权宣言》 ④《国际歌》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2、2018年是日本明治政府开始走上维新道路150周年,当年维新的口号是( )
A. 自强、求富 B. 民主、科学
C. 民族、民权、民生 D.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3、擅长“深刻细致的刻画人物思想感情”,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的文学大师是:( )
A. 列夫·托尔斯泰 B. 阿·托尔斯泰 C. 莎士比亚 D. 高尔基
4、1971年10月25日,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很多国家的代表欢呼、鼓掌、拥抱,向中国表示祝贺。这是因为:( )
A.尼克松访华
B.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5、宋初大将曹輸(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当时流行一句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些情况反映了宋朝推行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6、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软肋是依靠全球生产,但缺乏全球消费。所有工业国的1/3出口商品向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却无力购买。第三世界国家进口额的减少,造成第一世界国家的失业人数迅速增加。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加彻底的合作
B.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C.经济全球化需要良性的世界贸易规则
D.第一世界国家遭受经济全球化的打击最严重
7、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时间是 ( )
A. 20世纪60年代初期
B. 20世纪70年代后期
C. 20世纪80年代初期
D. 20世纪80年代后期
8、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经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这说明
A.习俗风尚的变革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人们生活的富裕
9、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的一年是( )。
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4年
10、鸦片战争后十几年间,民间指称和公文用语中“夷人”“夷酋”“夷船”“夷语”每每可见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间指称和公文用语中“夷”逐渐被“洋”所取代。这反映了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D.清政府外交赢得了西方国家认同
11、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周恩来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作出的历史贡献包括
①参与领导南昌起义 ②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③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2、《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此处“巨大的成就”是指
A. 创办黄埔军校 B. 实现全国完全统一
C. 北伐胜利进军 D.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13、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事件是( )
A. 核电的利用
B. 电话、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C.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D. 美国“勇气”号、“机遇”号登陆火星
14、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1683年,康熙帝命福建水师监督施琅进军台湾,郑军大败,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对此事最准确的历史评价是( )
A.康熙帝维护了国家统一
B.清朝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区域
C.郑成功是一个民族英雄
D.清军驱逐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15、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引进的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作物,在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地方大量栽培,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700年,清朝人口1亿,到1800年已经超过了3亿。以上变化说明
A.中国发展得益于新航路开辟 B.新航路开辟打开中国大门
C.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交流 D.中国开始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16、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下列选项中符合“极盛于我朝”的是
①设台湾府 ②设宣政院 ③设驻藏大臣 ④设伊犁将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17、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标志国际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国际组织是
A. 联合国 B. 欧洲联盟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18、联合国教科文准备去考察古代巴比伦文明被毁坏的情况,他们应该去下图中的哪一地区( )
A.A
B.B
C.C
D.D
19、下列史实,可以从《史记》中了解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 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④秦国商鞅变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被誉为“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威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的战略行动是
A. 平津战役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渡江战役
D. 辽沈战役
21、影响:
(1)积极:
①通过改革,俄国的( )、( )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一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渡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 )。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两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 )的进程。
(2)消极:但是,在他的统治下,( )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2、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____,推行汉化政策,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趋势。6世纪末,隋文帝灭掉____,统一全国,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国际组织名称。
(1)一战前形成的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2)巴黎和会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
(3)冷战时期分别以美苏两国为首成立的军事组织
24、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_______的方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签署并发表了《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5、明朝中期,名将 率领军队,痛击倭寇,还给中国东南海域一片宁静。
26、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进皇家园林 ,进行抢劫,为掩人耳目,又放火将其焚烧。
27、请将下列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方框内。
A.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地点
B.开辟打击德国法西斯第二战场的登陆地点
C.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28、隋唐时期发明改进的水利灌溉工具__________以及农田耕作工具__________,都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9、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________制度、________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________制度。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________国和________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________》,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________、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________,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________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________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昌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________
31、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战役。
(1)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一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一
(3)使前秦土崩瓦解的战役一
32、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民族发展、富强的探索,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留下了一页页浓墨重彩。请回答下面问题。
(1)在这条路上,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就,中国大国形象日益凸显,那么新中国奉行了一条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3)在新时代强军之路上,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形成了全新的格局,这一新格局是什么?
(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33、某中学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查采访等,得出结论:政策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
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5)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________制度;________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6)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________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7)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9)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3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大大加强。少数民族向往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发达经济,他们入居内地贸易、通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秦汉的边境官员往往承担着“渐化蛮夷”的职责,通过宣传中原先进文化来缩小边疆地区的民族差异、缓和民族冲突……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就为少数民族进一步与中原民族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改变了宋、辽、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情况,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原有的地域观念在减弱。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经过长时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人民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
————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材料三 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同开发、开拓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秦汉雄风、盛唐气象是各民族共同谱写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疆域,满族建立的清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更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更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人民网习近平: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西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