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芜湖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也(意义)。 B.教然后知(困惑)。

    C.之不以其道(驱赶)。 D.上牛头充炭直(挂)。

  •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B.王林待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C.这位设计师出色的工作和独特的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

    D.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英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速度。

  •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浮躁  翡翠  川流不息  怒不可恶

    B.扶植  翌日  分崩离析  纷至踏来

    C.帷幕  瞭望  世外桃园  人情世故

    D.缄默  严峻  大彻大悟  天衣无缝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孟夫子: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事君:待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前四句写景,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委婉得体,不落俗套,表“赠张承相”之意。

    B. 甲诗尾联表面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诗人以隐喻的手法,表达自己在仕途遭贬后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C. 乙诗颔联中的“弃”字刻画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隐逸的形象,“卧”活画出孟浩然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情致。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块择。

    D. 乙诗尾联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敬慕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又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孟夫子进行反衬,表达了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的赤诚。

    2甲诗的颔联“气蒸云梦泽,波越岳阳城”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3结合甲诗来看,你同意李白在乙诗中“迷花不事君”的说法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3)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卜算子·咏梅》)

    (5)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了莫言。这让我们想起《马说》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通过写景渲染自己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突出交易的不平等,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请根据你的名著积累,完成后面小题

    我受到的打击一个接一个。一次打击之后,刚刚站起来,另一个更厉害的打击又落在我头上。最可怕的是我无力反抗,左臂已不听使唤,这本就够沉重的了,可接着我的两条腿也不能活动了。本来我就只能勉强在室内走动,現在连下床走到桌子旁边都困难,要知道这大概还不算结束。今后还会发生什么情况,不得而知。

    1以上内容选自“我”写给哥哥阿尔青的一封信,出自名著《____》,文段中的“我”指的是_____

    2信中说“今后还会发生什么情况,不得而知”,请结合名著中“今后”发生的“情况”,谈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子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 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 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小船___ 纠葛___ 停了楫___

    2联系课文解释词

    纠葛——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包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写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作者对他主要进行了________描写。

    4六一公公在问偷豆一事中,从他的语言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责怪孩子们偷豆,只是心疼_________;当“我”说豆“很好”吃时,他“竟非常感激起来”,“竟 ”字说明了他的“感激”是“我”所“不料”的,这正表现了六一公公这位农民的__________性格特点。

    5人物双喜的言很有韵味和表现力。他先是用“是”作了正面的肯定回答,不躲不避, 干脆果断,表现孩子的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作挡箭牌,使六一公公无话可说,第三句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句是用“________”转换话题,从而表现了双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整篇文章看,那夜的“豆”并不好吃,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样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一句中“感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只求别人理解、肯定,就感恩图报。

    B. 因为从大市镇来的读书人“我”赏识他的豆,成为六一公公的知音,他便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感。

    C. 从大市镇来的读书人肯定了他的豆,六一公公认为这是对他最高的一种奖赏,因而十分感激,表现中国农民的淳善可亲。

    D. 六一公公的“感激”,实际上是对“读书人”和“统治阶级权力”的敬畏,作者这样写 是为了善意地批判农民的愚昧无知。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___________里的故事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两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原,一狼大喜。

    “这草我们又不能吃,你高兴什么呢?”另一狼不解地问。

    “但羊爱吃呀!”这只高兴的狼迅速离开,去通知远处的羊了。

    机会,就像隐藏在“草”背后的“羊”,一些人只看得见眼前的“草”,却看不见“草”背后的“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