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计全国各地最新的计划生育条例发现,目前,全国 27 个省份已陆续完成本地的计生条例修订,删除了“超生即开除”的相关规定。对于删除该规定,认识正确的有( )
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意修改 ②这是在新人口形势下做出的调整和修改
③遵守规则主要依靠他人的监督和提醒 ④规则应该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某地一名交警弯腰给一位过马路的孕妇系鞋带的暖心场景,被路人拍了下来并发到网上,获得网友纷纷点赞。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②要传播正能量,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③要积极帮助他人,追求社会点赞④关爱他人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如下图)。这一活动告诉我们要( )
发现 | 调查 | 建议 |
观察到“餐饮浪费”等现象 确定“节约为荣”研究主题 | 研究政策实施调查 了解情况做好记录 | 运用所学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形成报告 |
A.参加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
B.建言献策,在奉献中求得回报
C.努力学习,沉迷书本的知识
D.放弃学业,提前迈入社会生活
4、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将这两个日子确定和设立为国家层面的纪念,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不移的立场。对上述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有能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B.彰显我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C.铭记历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D.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5、我们每个人心中除了有一个“小我”,还应该有个“大我”,而且在危难时刻,“大我”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启示我们( )
①要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②只有维护好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
③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
④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以个人利益为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下列行为中属于这种状态的是( )
①工人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工作 ②乘客及时惩治地铁占座行为
③市民在指定区域停放共享单车 ④小芳定期收拾自己的房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下列诗句体现的社会关系与其建立的基础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血缘关系
B.“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地缘关系
C.“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业缘关系
D.“同乡同姓仍同榜,喜见烟中跨灶楼。”——地缘关系
8、2022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央视播出,节目带领同学们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聆听三代务林人经过60年的奋斗,在一片荒原上种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的故事,这能让同学们感觉到( )
A.承担责任就要放弃个人一切权利
B.只有人尽其责,才能共建和谐美丽社会
C.不应该承担那些没有任何回报的责任
D.承担责任只能获得精神的回报
9、下列不能体现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关系的句子是( )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C.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0、下列行为能够体现对自己负责的是( )
A.小哲帮助生病的同学辅导作业
B.小理向公安机关举报赌博行为
C.小莆周末在家中自觉完成作业
D.小田休息时到敬老院打扫卫生
11、中学生小林在放学时,看到离校门口不远的巷子里有人在抢劫过路的中学生,他默默记下了这些人的体貌特征并报警,在警察到来之前,他悄悄站在校门口隐蔽处提醒同学们不要走那条巷子。小林的行为启示我们( )
①遇到违法犯罪,必须勇敢斗争,不计代价
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要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力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④要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他人免遭不法侵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谚语说明( )
①礼貌用语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②粗俗的语言并不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
③对人有礼貌就不会伤人④对人有礼貌使我们与人交往时有了亲和力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下列属于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是( )
A.传播民族分裂思想,大肆污蔑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
B.利用网络传播途径美化西方社会,歪曲和攻击我国人权状况
C.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窃取我国钢铁企业秘密
D.某企业偷排工业废水,污染附近的河流
14、唱响时代的网络主旋律,在逐梦道路上与时代同频共振,应当成为每一个正能量建设者的标配。2023年9月30日是我国第十个烈士纪念日,中华英烈网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向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先烈们致敬。广大公民可以扫描二维码,选择寄语、献花等方式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针对上述材料,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①要传播网络正能量,助力网络文明建设
②应发挥网络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要利用网络弘扬主旋律,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④网络主导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文化风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同学的做法属于“唱响时代的网络主旋律”的是( )
小东:将同学照片丑化后转发给其他同学
小智:针对城市建设问题,在政府网站提出建议
小凡:与同学发生矛盾,在班级交流群辱骂同学
小善:在短视频平台转发保护环境倡议
A.小凡和小善
B.小东和小凡
C.小智和小善
D.小东和小智
15、生效判决书内容:被告人黎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被告人以未成年人为作案目标实施诈骗,量刑时应酌情从重处罚。结合各被告人认罪认罚及退赃情况,最终判决被告人黎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下列对生效判决书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①预防犯罪,需要青少年积极执法
②有期徒刑和罚金均属于刑罚中的主刑
③黎某某的诈骗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
④作出上述判决的国家机关是人民法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某商店购置饮水机、小药箱,在店内一角设立“环卫工人免费取水点”。这种做法( )
①是尽己所能关爱他人的表现 ②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③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④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17、《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培育和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据此,下列中学生做法正确的是( )
A.中学生郑某在公园捡到他人丢失的手机,及时报警寻找失主
B.中学生王某在学校遭到他人侮辱、殴打,出于害怕忍气吞声
C.中学生刘某妈妈在小区里制止他人高空抛物,他劝妈妈不要多管闲事
D.中学生朱某在考试时发现朋友作弊,为了友谊主动隐瞒
18、某中学为倡导同学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面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光盘侠”召集令,并发布校园光盘行动规则,其中第五、六条关于“曝光浪费行为的同学”和“对光盘侠进行奖励”的条文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如果我是值周生,会对同学网开一面,才不会去曝光他
B.乙:不合理的规则就应该改进或者废除,我们可以提建议的
C.丙:15元代金券的奖励太少,不足以激发我当“光盘侠”的兴趣
D.丁:我虽不赞同曝光浪费食物同学的照片,但规则已发布就不能改
19、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违法与犯罪”时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帮小明将该图补充完整( )
A.①违法行为 ②应受刑罚处罚性 ③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罚金
B.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 ④附加刑
C.①严重违法行为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刑事违法性 ④拘留
D.①一般侵权行为 ②刑事违法性 ③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剥夺政治权利
20、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自由( )
①自由不是不受限制,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②规则束缚自由,突破规则是享受自由的重要前提
③自由离不开法律,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④自由是相对的,享受自己的自由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围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话题,两名同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请你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辨析。
法律面前人人都平等,相同情况要同等对待。
反对特权可促进平等,践行平等你我齐行动。
22、请你辨析
23、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中国进入了民法典时代。民法典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保护了我们头顶上的安全;它还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这些规定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据此,有同学认为:民法典保障公民权利,因此,公民可以随意行使权利,不必履行义务。请你对此予以辨析。
24、小强进入中学后,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关爱下,他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家里,他会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学校,他会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超市,他会独自购物……
(1)上述材料体现了小强哪些身份?
(2)社会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哪些?
(3)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什么离不开社会?
25、材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如今是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被污染,人口数量在猛增。我们的地球家园已不堪重负。人类应该„„ 想一想:
(1)议一议:面对上述材料中介绍的严峻形势,我们人类唯一的选择是什么?(4分)
(2)做一做:我们青少年学生怎样保护自然、保护环境?(8分)
26、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6集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特别充分体现习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主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中国故事为基点,突出思想性,体现生动性,增强传播力。“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劳动铸就中国梦》精神内涵的“三部曲”,这部电视片里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共识深入人心。
(1)结合劳动的重要性谈谈你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解?
(2)“辛勤劳动”、“诚实先动”、“创造性劳动”是《为动铸就中国梦》精神内涵的“三部曲”我们应怎样看待不同的劳动呢?
27、什么叫遗产?作为遗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8、[化解冲突·健康成长]
上初中后,小江的变化比较大。以前,小江是个非常听话的乖孩子,父母要小江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现在则不同了,父母要小江做的事情,他偏不做,父母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以前,小江经常跟父母玩耍;现在,小江则想摆脱父母,我行我素,一个人去外面玩耍。这些变化使小江和父母都感到不愉快,原本和和气气的一家人,现在出现了危机。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表明小江与父母之间出现了危机和冲突,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什么?。(②分)
(2)列举当代中学生存在这种现象的两个具体事例。(2分)
(3)你认为小江该怎样化解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危机?(3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