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随着中国游客的到来,使微信支付实现泰国全覆盖,形成了规模效应。
修改:将“使”去掉。
B.重视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加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修改:将“把握”改为“掌握”。
C.“人车争路”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症结就在于不少人长期以来在潜意识里形成的“以车为尊”的路权观念造成的。
修改:将“造成的”去掉。
D.“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成果,实现了从创新实践到理论设想的重大跨越。
修改:将“创新实践”和“理论设想”调换位置。
2、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间隔(jiàn ɡé)
B. 清洌(liè) 俶尔(chù) 翕忽(xī) 悄怆(chànɡ)
C. 轩敞(xuān chǎng) 箬篷(ruò) 篆章(zuàn) 娇首(jiǎo)
D. 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 参差(cēn cī) 溯迴(shù )
3、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一项是( )
A.夹缝/夹袄 匀称/称心如意 拾金不昧/拾级而上
B.憔悴/荟萃 默契/锲而不舍 殚精竭虑/怒不可遏
C.龟缩/龟裂 斗志/斗转星移 天地之间/挑拨离间
D.脊梁/贫瘠 胸襟/噤若寒蝉 勘察水位/堪当重任
4、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并没有冬天》等。
B.《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C.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D.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为民众析福、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释)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1】诗歌中“沉沉”“切切”两个词意蕴深刻,试写出表达效果。
【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并说出诗句表达的感情。
6、诗、文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②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青青子佩,__________。(《子衿》)
⑦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自己想从政而无人引荐,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西游记》中,孙猴子善“偷”,偷蟠桃,偷金丹,偷妖怪宝贝……可是他们师徒也有被人偷的时候。请结合相关情节,举出一例。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亲自读书的重要性”
①所谓“读书”,不外借助文字、图像及声音,在知识的海洋里上下求索。这一寻寻觅觅的过程,是在挑战你的智力,锤炼你的意志,酝酿你的情绪,完善你的思考,等到你理清思路落笔为文时,其实已经“水到渠成”了。即便不做学问,不写文章,这个紧张寻觅的过程,同样决定了你阅读的质量与乐趣。在这个意义上,“过程”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效果”逊色。
②二十年前,记得是在北京前海西街恭王府,那时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我第一次听一位朋友用“一本正经”的口吻,谈论他们单位的领导如何事必躬亲——亲自写文章、亲自吃饭,还亲自上厕所。当时我乐坏了,依样画葫芦,开始谈论“亲自读书”的重要性。
③饭要亲口尝,书要亲自读。为什么?因为吃饭以及阅读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如果有一天人类不需要咀嚼,按一下按钮,肚子就饱了,营养也足够,那并非福音。会读书的人,在求知之外,很享受这阅读的过程。这就好像球迷半夜起来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就是为了享受那紧张而刺激的场面;你要是劝人家别看,明早起来告诉你谁输谁赢,那球迷是绝不答应的。
④对于今人来说,如果真想读书,“金钱”及“时间”的障碍不是特别严重;反而是另外两个因素,限制了我们的阅读,一是电脑强大的检索功能,二是铺天盖地的名著缩写及论文提要。现在的读书人,不再欣赏“博闻强记”,这我能理解,因为电脑的检索功能实在太强大了;但省略了寻寻觅觅的阅读过程,则实在有点可惜。
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研究中国人的游侠想象,从司马迁到李白到金庸。为了梳理历代文人对于侠客的想象,翻箱倒柜,上下求索,很辛苦,但不时有惊喜的发现。边找边读,边想边写,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为何“游侠”在某些特定时代会成为文人的“最爱”。这本《千古文人侠客梦》199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此书刊行后三年,朋友送我台北学生书局1995版的《二十四史侠客数据汇编》(龚鹏程、林保淳编),那是根据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二十四史数据库”检索而成的。我初则惊喜,继而沮丧。机器检索当然比我一本一本读要精确多了,许多资料我原先没读到,确实可以补阙。可另一方面,我马上意识到,日后做研究,很可能不再读书,而是设定主题词,请计算机检索,挑出一段段“有用”的文字来,再仔细推敲。缺了必不可少的上、下文联系,更没有寻觅的艰辛以及发现的惊喜,我担心人文研究的乐趣将丧失大半。
⑥2000年5月,我撰写《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刊《学术界》2000年5期),对“沉潜把玩”被“快速浏览”所取而代之表示担忧,如果有一天,人文学者撰写论文的工作程序变成:一设定主题,二搜索,三浏览,四下载,五剪裁,六粘贴,七复制,八打印,你的感想如何?如此八步连环,一气呵成,写作与编辑的界限将变得十分模糊。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对人文学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把读书的“过程”说的那么重要,是否夸大其辞,这取决于对求学目的的理解,在我看来,“信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人生智慧”以及“生命境界”。前者属于公共资源,确实可以金钱购买;后者包含个人体验,别人实际上帮不了多少忙。
⑦影响当代中国人阅读兴趣的,除了检索,还有摘要与缩写。这本是辅助性功能,让工作繁忙的现代人,得以用最短时间,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你再按图索骥,寻找你喜欢的文本,亲自阅读。可我发现,很多人只读名著的提要或缩写,以为这样就行了,不必再去翻看那厚厚的原著。
⑧在我看来,各种世界名著(文学、史学、哲学)的提要、摘编、缩写,在方便考试的同时,很可能败坏了读者的口味。工作忙,实在没时间,你可以少读;但如果全都不看原著,习惯于从手机、网络、工具书等记下一大堆故事梗概,那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应付考试,没办法,偶尔这么做,情有可原。但长期如此,则读得越多,品味越差。
⑨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生活的时代,刻板书籍流行,世人读书的方式发生变化。于是,朱熹警告世人:“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比起八九百年前来,我们今天的阅读无疑更为“苟简”。拙著《读书的“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后,我曾接受采访,谈及当下中国人的“读书”:第一,知识面广,但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与能力;第二,擅长检索,但抵挡不住时髦的诱惑,难得独立思考;第三,喜欢表达,但主要是滔滔不绝的“独白”,而不是有理有据的“说服”,更不是包含倾听与自我反省的“对话”,这样的读书状态,确实不太理想。可世风如此浮躁,你又有什么办法让大家坐下来“亲自读书”呢?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空格处。
第①段:通过对读书内涵的论述,引出亲自读书决定了_________________。
第②—③段:以二十年前我听一位朋友谈他单位领导事必躬亲的事为切入点,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⑦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可我发现,很多人只读名著的提要或缩写,以为这样就行了,不必再去翻看那厚厚的原著。
【3】本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尽管“世风浮躁”,但我们还要倡导大家要有正确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请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改变不良的读书状态,以某校语文组的名义完善下面倡议书。
关于暑假阅读的倡议
各位同学:
因平时大家繁忙,很多人只读名著的提要或缩写。这是很不够的,假期是大家猛补经典原著的黄金时间。针对多数学生的读书状态,我们做如下倡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经过一个假期,你有长足的进步!
语文组
2019年6月
9、2020年2月中旬之后,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国各大中小学相继开启“云课堂”。从面对面、面对黑板到面对屏幕,从教室空间到网络空间……线上教学,成为了各直播教学平台的“狂欢”。而线上教育终将代替线下教育也引发了人们的大讨论。请以此为话题,作即席讲话。(把你的发言稿写下来)(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