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登时/脚蹬 间断/挑拨离间 强词夺理/差强人意
B.两栖/栖息 模样/装模作样 楔形文字/锲而不舍
C.掸子/忌惮 幽悄/悄无声息 金吾不禁/噤若寒蝉
D.缭绕/瞭望 行辈/行将就木 拾级而上/拾金不昧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B.时光的淬炼、岁月的磨砺让他日渐成熟,处理事情变得优柔寡断,毫不迟疑。
C.领导们应该事先未雨绸缪,正确防范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出现问题以后亡羊补牢。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弥曼 雾霭 如丝如缕 B.驰骋 浑厚 振耳欲聋
C.推桑 洪峰 交响乐 D.庄重 河滩 写意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晚舞台上一个个故事勾勒出幸福中国的美好画面。
B.四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精神从未褪色。
C.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个杂技节目让我们眼花缭乱,一个个演员让我们叹为观止。
D.《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备受国人通捧。
5、赏析《卖炭翁》,完成后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请说说你的理解。
6、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兼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2)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庄子》)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_,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8)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保尔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颈部,切除一侧甲状旁腺的时候,死神的黑翅膀曾经先后三次触到他身上。达雅在外面提心吊胆地守候,手术过后,她看见丈夫虽然像死人一样惨白,但是仍然很有生气,并且像平常一样,温柔而安详。
②“你放心好了,小姑娘。要我进棺材不那么容易。我还要活下去,而且要大干一场,偏要跟那些医学权威的结论捣捣乱。他们对我的病情做的诊断都正确,但是硬说我已经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力,那是完全错误的。咱们还是走着瞧吧。”
③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行列。
④冬天过去了,窗外已春意盎然。保尔动完了最后一次手术,总算死里逃生,但已毫无血色。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待在医院里了。他在各种病人的痛苦和垂死者的呻吟、哀号之中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比忍受自身的痛苦更为艰难。
⑤医生建议他再作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一条道路”是指什么?联系整部名著说说最后保尔取得什么成就?
【3】请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加点词“春意盎然”的理解。
【4】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保尔的形象特征。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母在
①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②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③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刺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④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荚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屎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屎,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⑤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⑥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⑦ “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⑧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她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⑨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⑩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光明日报》2019年04月,有删改)
【1】文章围绕“父母在”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划浪线句的妙处。
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父母的人物形象。
【4】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划线句的理解。
【5】比较阅读文章第①段与下面链接材料,说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以及作用方面的异同。
(材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9、作文。
自然的山川草木分化使人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探究,给我们带来发现的惊喜;合作,使我们得到收获的喜悦……花季如诗,生活如画,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600字以上;④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