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内容分成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兴”是托物起兴。
B.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物候学这门学科,体现出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C. 《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学过他的许多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
D.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生会主席采纳并征求了大家对学校文学社的意见。
B.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C.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食品的抽样检测力度,防止不合格食品重现百姓餐桌。
D.为了全面实现刷脸取款等快捷服务,农业银行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解决。
3、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衔接最为自然恰当的一项是( ).
多读诗,不单是能提高精神审美,更是能让我们做个情感丰富、丰盈的感性人。愁的时候,__________;乐的时候,_______________;小的时候,_____________;大的时候,____________。
①伫倚危楼风细细 ②金风玉露一相逢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 ④卧看牛郎织女星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①②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龟裂(jūn) 神龛(lóng) 诸如此类(zhū) 悄怆幽邃(qiǎo)
B. 冗杂(rǒng) 糜子(mèi) 销声匿迹(xiǎo) 风雪载途(zài)
C. 雾霭(ǎi) 斡旋(wò) 戛然而止(jiá) 草长莺飞(zhǎng)
D. 两栖(qī) 锵然(qiāng) 疏疏朗朗(shū) 装模作样(mó)
5、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这节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的回忆,表达我对延安深厚的情谊。
(2)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_________________
(3)“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5)“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6)“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6、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3)凄神寒骨,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和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衿》中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文字出自 _________(哪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本书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8、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在第(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第(2)段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3】请根据第(3)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4】选文第(4)、(5)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着。
雨过天晴、花落花开、冬去春来……是自然发展中的变化。
沧海桑田、由穷变富、旧貌新颜……是社会发展中的变化
反败为胜、化悲为喜、失而复得……是人生成长中的变化。
请以“变化”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和见闻,可以阐述观点和见解,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