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满芒夏暑相连”点出了夏天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复至、小暑、大暑。
B.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亲非常担忧。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不少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一味去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手机、服装……等来显示自己生活品质高人一等,这也正是现今名牌泛滥的主要原因。
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②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③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④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⑤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A.②③①⑤④
B.⑤③②④①
C.③②④⑤①
D.③②①⑤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学校举行的“人文艺术节”文艺汇演中,我们班当仁不让地获得了一等奖。
B. 我们的班主任很有爱心,和同学们相处十分融洽,共享天伦之乐。
C. 面对我市冬季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终于妙手回春,大气状况明显好转。
D.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的黄土高原坦荡如砥。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风雅颂”和“赋比兴”是它的“六义”。
B. “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也可以进行说明。比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相当于现在的说明文。
C.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诗人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D.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八大散文家。唐朝有“韩愈和柳宗元”,宋朝有六个,分别是欧阳修、王安石、“三苏”,还有一个是和苏东坡同游赤壁的黄庭坚(字鲁直)。
5、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请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7、名著阅读。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在一起,他又高兴了。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氛,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而最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他的心已经飞到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
这段文字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改动)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
9、按要求作文。
鲁镇的社戏点缀了鲁迅的生活;北海的菊花点缀了史铁生的生活;紫藤萝点缀了宗璞的生活;诗词大会点缀了陈更的生活;校园社团点缀了学子们的生活……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点缀你的生活,幸福你的岁月,快乐你的时光的。请以“ 点缀了我的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不要套用,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