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个项目技术含量高,攻关难度大,所以涉及的研究领域至今无人问津。
B.在第五届国际矿博会上,当看到世界最大碧玺“长征火箭”时,我的脚步戛然而止。
C.5月22日,恐怖分子在英国曼彻斯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造成22死59伤。
D.就算海枯石烂,我也会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努力。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B.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C.《社戏》选自《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与《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并称“五经”。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
B.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C.但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
D.他愿意愉快地接受诸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美之词,而他个人,不过是这一理想的第一个仆从。
4、下列有关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C.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等。
D.古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在整数和零数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如“为字共三十有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释:①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应当可以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③白蘋:一种水草,花白色。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宴饮场面,也没有离别的话语。
B.首联中,诗人面对友人的离去,忧伤地“挥手”作别。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泪沾巾”和本诗中“挥手泪沾巾”都表现了送别友人时缠绵悱恻的悲切之情。
D.“落日”“白蘋”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多出现在送别诗中,以渲染浓浓离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诗人以“飞鸟”自比,传达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
B.颈联描写诗人眼望着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远去,继而想象友人抵达太湖后欣赏夕阳下的明媚春色的情形。
C.诗人融情于景,用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D.诗的最后,诗人又从颈联的想象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
6、诗文默写。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___________________ ……(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蒹葭》中,用“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4)《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别诗是我国诗歌中一个重要主题。江水轻流,依依不舍,“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万水千山,情深意厚,“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他幔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的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17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以上内容出自长篇小说《 》,“老弟”指的是
(2)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这段文字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历程?
8、阅读包利民的《院中有树,墙下生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平遥古城闲走,就像走在深深的时光里,如果不是满街举着手机的游人,肯定会恍如身处旧时。那些可以进出参观的大门大院,或者庙宇衙门,或者城墙飞楼,虽然壮观,我却入眼而不经心。反而僻静处的那些小小庭院,特别是没经修葺略带一点荒凉的,很能牵绊住我的目光。
②行走在很窄的青砖街道上,耳畔却是过去的足音。恍惚间人群的嘈杂便遥远了,我不知不觉走上一条更窄的街,窄得双臂伸开就能触到两边的墙。同样青砖的墙却很高,目光攀爬上去,却无法看到院里有些什么,只有一根长满叶的树枝伸出来。看到墙上有两扇并不高大的木门,门上的黑漆已经脱落,斑驳着岁月的印迹。门中间一把锁,轻轻一推,出现一道窄缝,我一只眼睛贴过去,院子里果然有一棵极粗壮的树,我素来不识草木,那树上还开着许多白色的花。向右可以看到一小段儿古旧的墙,墙角生着几簇很茂盛的草,正午的阳光照在那处角落,叶尖闪着亮亮的光。
③门缝里的世界,虽然只见一斑,却让我久久流连。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老宅,不一定像眼前这般有历史的,只要有些年头的,或有人,或废弃,我都会驻足良久。也不知道有些什么在吸引我,或者是经年浮灰飞舞成的幻觉,或者是满庭沧桑的味道,或者是无人修理的草木恣意生长的悠然,或者是光阴的影子留下的印痕。于是,心绪交融于其中,不愿脱离。
④有很多人家依然居住在古城里,就在那些小街深处,已经世世代代,便羡慕得紧,生活在这样的宅院里,会像隐居一般惬意吧。红尘在高墙外扰攘,而墙内,人伴着草木,静若风云,兔走乌飞之间,任草木荣萎,任年华渐老,心却怡然。想起故乡的故园,我的童年和少年在里面度过的时候,房子就已经很老了,不知生活过几辈的人。如今离开三十年,它更老了吧。总是回忆起满墙糊着的旧报纸,或者梁上悬着的蛛网,甚至檐下的燕巢。那许多许多,都曾点亮过我的眼睛。
⑤二十多年前的夏天,我有一次匆匆从故乡的村庄路过,特意去了故园的门前看了看。老宅依然,只是房顶不再是金黄的苫房草,而是换成了石棉瓦,便觉得少了许多韵味。想想自己曾在这里生活过十年,便如梦一般遥远。看不到南边的园子,不知那棵年年开花结果的樱桃树是否还在,土墙下丛丛簇簇的青草却是不变地青葱着,如我思念的心。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⑥前些日子母亲回乡办事,回来后,我问起老宅,母亲说没有了,已经拆掉建了新的砖瓦房,土墙也消失了,墙角估计也再不会有青草如约。心里一下子空了许多,我知道,曾经的故乡,故园,再也回不去了。
⑦离开那个隐蔽的庭院,闲闲地走,走到日已夕暮。晚上就住在古城里,一家古香古色的客栈,房子,门窗,都是那种镂空镂花的。夜里躺在床上睡不着,见月色很好,便推门而出。院子淹没在月光里,院正中是一个圆石桌,围有四个小圆石墩儿。再远一点儿,是一个石瓮似的东西,里面储着水,浮着圆叶,开着小花。靠近门房附近,摆放着石制的大元宝,墙角长着一棵老树,投下一地摇曳的影子。
⑧踩着一地的月光,来来回回地走,忽然想起,古人们夜里无眠,是不是就在这样的情境中漫步中庭?然后“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看到“缺月挂疏桐”,想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然后希望“还寝梦佳期”。那么静,那么静,静得连灵魂都如月光般澄澈,纤微的感受都能触动许多美好,心也随之进入到或悠远或闲淡的境界中去。可惜我不是诗人,无法在这样的老宅月夜,写下那些清透缠绵的诗句,可此时此地,我却是有着一颗诗心的。如此的古宅老院,这样的树风庭月,最适合放牧心灵。
⑨离开平遥,古城宛如一个梦,总是在夜里重逢。我依然喜欢去那些有着老宅的地方,喜欢一个人慢慢地走,走着走着,便把心丢在了那里。
(选自公众号“包利民之沧桑载世”,有删改)
你和同桌小文阅读包利民的《院中有树,墙下生草》后,进行了交流。
【1】小文:这篇散文思路很清晰,作者以“老宅”为线索,写了三处有树的院落。
你:作者对三个院落的情感不尽相同,我梳理出来了,如下:
院落 | 情感 |
有一棵极粗壮树的老宅 | ①____________ |
有一棵樱桃树的故园 | ②____________ |
有一棵老树的客栈 | ③____________ |
【2】小文:我很喜欢包利民散文的语言,灵动、优美,比如第④段的画线句,但我不太懂它的含义。
你: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文:包利民在他的写作讲座里说过,文章的结构很重要,写文章尽量不要平铺直叙。这篇散文就是例子,你看⑤⑥两段。
你:的确。这两段用了_____________的叙述方式,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小文:你发现没有,第⑧段画线句的表现手法我们在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里学过,我找给你看:
(材料)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能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皂泡。
你:不错,两处都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不过表达意图不同,本文画线句___________;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文:读文识人。读完这篇散文,往深处想,我觉得包利民就像是生活在现代的陶渊明。
你:想想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和文,我也有同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题目: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要求:(1)题目自拟,写说明文。(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字数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