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劫 浮躁 名副其实 漫不经心
B.彷惶 跳望 纷至沓来 怒不可遏
C.趋势 宣哗 川流不息 自原其说
D.奠定 功顺 接踵而至 前呼后勇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中国农村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社戏》就写到了这一习俗。
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C.《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这门科学,结合实例,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D.韩愈在《马说》中通篇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的嘲讽。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光明中学开展、筹备、策划的“为母亲送祝福”活动,得到师生的热烈响应。
B.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收治武汉轻症患者的各家方舱医院陆续休舱。
C.八位顽强、乐观的勇士,以坚韧不拔的风格战胜了重重困难,成功登顶珠峰。
D.福建对口支援宜昌市医疗队的主要成员有医生、护士、后勤人员等组合而成。
5、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这首词虽在咏梅,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意在言外,这种写法是什么?作者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呢?
6、按课文内容填空,体会用词的妙处。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________地搏击着,____________地搏击着。它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________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________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________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________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7、请选出下面关于名著表述有误的两项。(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是在谢廖沙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C.《傅雷家书》中的书信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了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D.在1954年3月24日上午的一封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二,真理第一,爱情第二。
E.傅聪少年得志,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钢琴家,这与父母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安报与故人知
肖复兴
①家对门一楼的小院里,种着两株杏树,今年开花比往年早一个多星期,根本不管疫情肆虐全球,烂烂漫漫,满枝满桠,开得没心没肺。这家主人,每年春节前都会挈妇将雏全家回老家过年,破五后回来。今年破五了,元宵节过了,春分都过了,清明也过了,他们还没能赶回家,不知是在哪里受阻或因疫情被隔离。屋子里始终是暗的,晚上没见到灯亮,月色中显得有些凄清。小院里,任凭杏花开了,落了,一地缤纷如雪,又被风吹走,吹得干干净净。小院一直寂寞着,等候主人的归来。
②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没有什么比平安归来更令人期待。毕竟是家,平安归家,是世上所有人心底最大的期盼。
③闭门宅家,一天天地看着对门的杏花从盛开到凋零,到绿叶满枝,心里期待着这家人一切安好。其实,也是对所有人的期待。我的孩子在遥远的国外,很多朋友在外地,甚至有人就在最让人牵心揪肺的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可谓疫情的前线。怎么能不充满期待呢?
④无事可做,翻书乱读,消磨时日,忽然发现我国古诗词中,写到平安的诗句非常多。这或许是因为心有所想才会句有所读吧。不过,确实俯拾皆是,可见平安是从古至今人们心心相通的期待与祈愿。如果做大数据的统计,猜想“平安”会是在诗词中出现非常多的词,可以和“山河”“明月”“风雨“"鱼雁”“香草”“美人”这些表达中国独有意象的词汇相匹敌。
⑤“种竹今逾万个,风枝静,日报平安。”这是宋代一个叫葛立方的词人写的一阙并不知名的小令,但竹报平安是我国尽人皆知的象征。这句词,写的是平常日子里的景象,其中一个“静”字,道出这样平和居家日子的闲适。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读,我会随手就翻过去,不会仔细看,觉得写得太水,大白话,没什么味道。如今读来,却让我向往,更让我感叹。日日足不出户宅在家中,没有任何人往来,屋里屋外,同样也是一个“静”字了得,心里却风雨交加,电视屏幕中世界各地的确诊人数惊心动魄地频频增加,会让这个“静”字倾翻,对平安的期盼涌上心头。
⑥“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这是文天祥的诗句;“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这是周邦彦的词;“难忘使君后日,便一花一草报平安”,这是辛弃疾的词。无论是得到平安消息,还是平安归来,他们都是将平安与“梅”“春鸟”“花、草”那些美好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上,平安,是最美好的一种意象,一种无价的向往。因为平安是和无价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财富与权势,都无法与之相比。“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也抵不上“一花一草报平安”。
⑦关于平安的近代诗词中,我最喜爱的是鲁迅先生和陈寅恪先生的两首绝句。
⑧“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这是鲁迅先生1932年送给归国的日本友人的诗句。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上海,战争烽火中,人身的安危同那随海浪颠簸动荡的归棹一样,令人担忧,这使得心中的祈愿是那样的一言难尽,意味深长。
⑨“多少柔条摇落后,平安报与故人知。”这是陈寅恪1957年写给妻子的诗句。这一年,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教书,校园里,印度象鼻竹结实大如梨,妻子为竹作画,此为陈题画诗 中的一联。这一年,刚经历反右斗争,其平安一联是写给妻子也是告与朋友的。其中“柔条”和粗壮的象鼻竹毫不相称的对比,会让我们看到劫后余生的平安,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让人们格外喟叹与珍重。陈寅恪为妻子写了两首题画诗,另一首尾联写道:“留得春风应有意, 莫教绿鬓负年时。”说的正是这珍重之意。可以说,珍重,是平安之后的延长线。平安,便有了失而复得之意,也有了得而再失的警醒。
⑩人生沉浮,世事跌宕,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生活境遇下,无论在什么样的动荡与变化中,哪怕我们早已经从农耕时代飞跃进电子时代,从古到今,平安都是为世界所共情共生的一种期盼与祈愿,万古不变。特别是在如今疫情全球蔓延之际,这种对平安的期盼与祈愿,更是让人把心紧紧攥在胸口。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哪个种族、国家,无论是梵蒂冈的教皇还是不列颠的女王,无论是奔波在前线的战士还是居家的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是比平安更重要的。“但从心底祝平安”,是我们的期盼;“平安报与故人知”,是我们的祈愿。
⑪我一直隐隐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来了——前两天的晚上,家对门一楼的房间里亮起了灯,橘黄色的灯光,明亮地洒满他们家的阳台。主人终于平安地回家了。尽管错过了今年小院里杏花如雪盛开,那两株杏树,已经绿荫如盖,也算是替他们守在家中,“一花一草报平安”了。
【1】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文章第段中划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今年,直到现在”不是更简洁些么?你认为哪个表达更好些,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小院一直寂寞着,等候主人的归来。
(2)特别是在如今疫情全球蔓延之际,这种对平安的期盼与祈愿,更是让人把心紧紧攥在胸口。
【4】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无论是得到平安消息,还是平安归来,他们都是将平安与‘梅’‘春鸟’‘花、草’那些美好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也巧妙地将“平安”和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请细读文章开头部分和最后一段,做简要分析。
【5】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9、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小明在和同学上街时,看到路旁有个乞丐在乞讨,便随手从兜里掏出一元钱放到乞丐面前的纸盒里。后来,同学对他说:“我妈妈说现在有的人装乞丐骗钱,下回……”小明说:“我总不能因为有的人行骗就放弃我的善良吧!”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请用“××”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