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装模作样 海枯石烂 悬崖绝壁 大彻大悟
B.辗转翻侧 戛然而止 强词夺理 不知所错
C.奇形怪壮 依然故我 消声匿迹 衰草连天
D.风雪载途 世外桃园 垂珠连珑 袖手旁观
2、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吟咏(yín) 演绎(duó) 霎时(chà) 如丝如缕(lǒu)
B.内涵(hán) 魅力(mèi) 调侃(kăn) 接踵而至(zhǒng)
C.恐怖(bù) 剥削(xiāo) 描摹(mó) 强词夺理(qiáng)
D.阐释(shàn) 严谨(jǐn) 精湛(shèn) 旁征博引(bó)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6、理解性默写。
(1)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________,_________”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遭遇了摧折也依旧坚持自己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学过的《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相近。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段回答问题。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
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尔是因为谢廖沙的影响才加入红军的。
B.保尔最后和冬妮娅结为了夫妻
C.保尔是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开始文学创作的。
D.小说中多次描绘的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加河。
8、(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端午
我喜欢静止于一方的故乡,同时也热爱不断出新出奇的城市。如果要说我的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或许在高档装修的高楼一隅做白领算是吧,青春的旋律在这里奏响,梦想之光照进了现实啦。可是,自从到城里读书,就了业,不曾过一回正经的端午。
在我幽远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端午这天,多半是有雨的。雨丝将天幕织满,雨珠挂在蓊郁的榕叶上,艾草被装点得水灵灵的。大人们忙着折摘榕艾,在门上插挂。那时,我最期待的是奶奶在厨房煎锡饼。
依稀记得,那一年端午节,吃罢早饭,我便搬来一块矮凳站着灶台边,看着炉膛里的火旺了起来,松针、松枝发出了“嘶嘶”的声响,每一响,都像是在挠我猴急的心。等锅有了一定热度,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是最考验手艺的。这时,嫩白的面糊,中心开始跳起了芭蕾,而四周却像孔雀开屏一般,缓缓地舒展开来,色泽也由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显现出锡饼的雏形来。奶奶继续用手将面糊装点得更加平整光滑,一股面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将鼻子吸了又吸。此时厨房的四周,也浮起了一层朦胧的薄雾,雾气黏在奶奶的发梢,和着银白,闪着耀眼的光。
做锡饼是一门技术活,若是太厚,咬起来就生硬;而铺得不均匀,包上食材就会露出馅来,弄得满手是油。母亲学了很久,终究还是做得很不雅观。然而,在奶奶手里,那黏人的面糊温驯得如小猫一般,随意一抹,一张薄如蝉翼的锡饼就出现了。
锡饼一面铺好后,需要翻面了。这个过程很快,似乎都在眨眼之间溜过。奶奶的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锅铲,便让一面熟的锡饼在空中翻了一个身,稳妥地落在锅心。这个时候,我总是屏息凝神,看着白的锡饼跳跃在红砖铺砌的灶台上,将老旧的空气都带动得欢快起来。我不敢打扰奶奶,只是静静地盯着她的一招一式,看着锡饼上上翻飞,乳白的烟气轻柔地把我拥在怀里。
午饭时,八仙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农家菜:金黄的鸡蛋、淡紫的洋葱、深红的萝卜丝,以及闪着油光的肉丝,很赏眼,很诱人。我喜欢将它们伴在一起,包在锡饼之中,一口咬下去,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里面包含的,就是爱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吧。奶奶慈祥地望着我,不时地帮我拭去嘴角的菜汁。看我吃得满嘴油花,她吃吃的笑了,笑得很开心,这种笑,我至今犹历历在目。
仿佛又是一阵雾,不知不觉间到了现在,如今的端午已没有当初的感觉,锡饼店已经遍地都是,咬着买来的锡饼,是那么的干硬和陌生。故人已逝,再也回不去,逝去的亲情,又哪里是能买得回来的呀!
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集中叙写了端午节看奶奶煎锡饼的情境,有较强的感染力。
B. 从作者的表意看来,他对宁静温馨的家乡满怀深情,而对嘈杂的城市抱有排斥之感。
C. 文章提到母亲学做锡饼,却达不到奶奶的水平,说明这手艺不可以随随便便学到手。
D. 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取材详略得当,先重点写奶奶做锡饼的经过,后略写了吃锡饼。
【2】文章第二自然段直言“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最像端午”的理由。
【3】奶奶做的锡饼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色、味三方面简析。
【4】依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文句。
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5】结尾句“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直白平淡,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
9、请以“ 的奥秘”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①补全题目;②选用合理的说明顺序;③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