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第一节“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
B.第二节,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第三节,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第四节“安得”三句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B. 《灯笼》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从不同方面表达“灯笼”的重要意义。
C. 《小石潭记》一文抒发了作者谪居生活的苦闷、抑郁和忧伤的情感。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经济是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
B. 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C. 自古以来,渌湘人才辈出,杨德志的故乡就是南洲镇人。
D. 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4、对下列虚词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连词,表转折。
C.其真不知马也 其:代词,代“食马者”。
D.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介词,凭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从写法角度简要赏析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中借太阳升之时的水边景物来烘托环境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以声衬静”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运用这种手法写出山里寺院寂静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善于抓住下层劳动人民在艰难困苦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理,揭示其为生活所迫的艰难处境。他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卖炭翁》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7、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下列有关名著《钢铁是怎样的炼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
A.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他因为往那个愚蠢而又凶恶的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B.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眠。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想自杀,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
C.保尔克服种种困难顽强地进行写作,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D.“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当上了委员或委员一类的首长呢”这是丽达对保尔说的。
(2)阅读下列名著片断,完成题目
他听到枪声,往旁边一闪,回过头来,看见押送兵正狂怒地从保尔手里往回夺枪。那家伙转着枪身,扭绞着少年的双手。但是保尔还是紧紧抓住不放。押送兵简直气疯了,猛一使劲,把保尔摔倒在地。就是这样,枪还是没有夺走。保尔摔倒的时候,就势把那个押送兵也拖倒了。在这样的关头,简直没有什么力量能叫保尔撒开手里的武器。
①语段出自名著《钢铁是怎样的炼成的》,这里的“他”是指__________(人名)。
②结合全书内容,简要说说段中“他”对保尔的成长起着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8、阅读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完成小题。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里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洪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调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美文鉴赏课上,老师推荐了游记散文《西溪的晴雨》,请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请根据选文内容填空、跟随作者游踪领略西溪野趣。
____________观沿山大道之景——____________赏山环水绕之奇和摇船少女之美——弹指楼上老僧求书相邀——秋雪庵里龙妇吹箫助兴
(2)源宁评价西湖“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认为微雨中的西溪比西湖“要好三倍”,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作者及其友人可能更喜欢怎样的景色?
(3)作者善于抓住山光水色最具特征之处,赋予景物以神韵和灵性,引发读者的遐想。请选择文中一处佳句分析品味。
(4)这篇散文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人的雅兴,请围绕“游赏中的雅趣”这一话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成熟稳重是对稚嫩无知的告别。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 600 字;
②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