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D.才美不外见 外见:外面看不见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
C.《小石潭记》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论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4、下列所学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漫不经心 大彻大悟 招摇撞骗 纷至踏来
B.嘎然而止 卑鄙无耻 不知所措 格物致知
C.销声匿迹 海枯石烂 袖手旁观 分崩离析
D.草长莺飞 挑拨离间 人情事故 接踵而至
5、别舍弟宗一①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释)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诗歌首联有何作用?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__________________。
(3)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5)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
7、名著阅读。
多林尼克在保尔身旁坐下。“这么说,是你把A救走了?原来是这样。我还不知道你被捕了呢。”保尔感到很突然,急忙用胳膊支起身子。“哪个A?我什么也不知道。罪名可不能往我头上安哪!”多林尼克却笑了笑,凑到他跟前。“得了,小朋友。你别瞒我了。我知道得比你多。”他怕老头听到,又压低了声音,说:“是我亲自把A送走的,现在他说不定已经到了地方。他把这件事的经过全都跟我讲了。”
(1)以上文字选自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____________,选文中提到的A是__________(填写小说人物名)。
(2)请结合下图简述保尔被捕入狱的经过: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瘟疫并不是历史的配角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瘟疫是历史的配角,其实瘟疫一直是历史的主角,大瘟疫的每一次到访都深刻地改变历史进程。由此产生的信仰、巫术,更是长时间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瘟疫为何如此可怕?在于强大的传染性、变异性,病毒的变化速度惊人,而人类进化出抗体的速度相对缓慢,瘟疫爆发,大规模的族群死亡,对于任何人都将带来强大的冲击和震撼。
这种刺激,是任何人为的战争、酷刑、惩罚都无法比拟的。
(一)
古代中国人为何不爱去南方?因为瘟疫,古人称呼为瘴气。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著名的黄帝炎帝大战都是在今天的山西和华北地区开展。这里气候干燥,四季分明,不利于病毒的快速繁殖,是那个时代最为合适的生活区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经提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也就是江南气候潮湿,人不能长寿。从史料上看,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往往任期很短,而且死亡率高得出奇。造成人员大量死亡的显然不是潮湿的气候,而是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病菌。在黄河流域,天气帮了人类大忙,寒冷的冬天杀死了大量病菌,而在温暖的江南,病菌可以一年四季肆意繁殖,长年累月,这里就充斥着大量北方人从未经受过的疫病,比如登革热、疟疾等等,它们就在这里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罗网。
所以自古被发配到南方都被认为是有去无回的,极有可能病死他乡,因为北方人没有适应当地的各类病菌,而当地人已经很好地适应了。三国曹操赤壁大败很大的因素就是北方士兵到了长江流域,大量染病,瘟疫流行,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这次打败而回幸存的士兵也因此有了抗体,所以经过几十年的适应,当再次伐吴时,瘟疫不再发挥作用,晋军得以顺利进军。
北宋时 62 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目的就是要让当地的瘴气将其置于死地,还不会背上杀才士的骂名。
(二)战胜病菌才能统一中国
由于病菌的阻隔,南北融合的过程一直很缓慢,唐代以前南北文化、语言、经济差异显著,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形成两个各自进化的中国。
随着永嘉之乱,大量人口被迫开始南迁。但是直到唐代,也就是 8 世纪左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人口密度都不高,到了400年后的南宋,成千上万的农民才遍及华中和华南地区。
可以想象,移民的过程是缓慢且痛苦的,人们要面对从未经受过的疾病,然后在漫长的调适期里和它们逐渐适应、共存。所幸,中国人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融合。
(三)瘟疫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过去几千年里,人们虽然无法用科学解释瘟疫,但对瘟疫的观察,却让我们总结出一套远离瘟疫的方法,以仪式的方式流传下来。比如,有的宗教禁食猪肉的宗教习俗,本质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恐惧之上,它可以减少病从口入的几率。除此之外,另一个宗教仪式——沐浴,则能够避免因皮肤接触导致的感染。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中都有沐浴仪式。
但讽刺的是,年深日久,这些仪式最初的功能在传播中逐渐被人们淡忘,再后来,仪式被彻底神圣化,反而成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比如,为了庆祝宗教节日,成千上万的朝圣者聚集在一起集体沐浴,这就为疾病寻找新的宿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另外两大宗教,佛教和基督教,在宗教文化上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疾病的影响。佛教源自印度,与寒冷地区相比,传染病在印度的发病率显然更高;基督教形成于耶路撒冷等城市,人口密度比较高,传染病的发病率也肯定高于人口稀疏的地区,所以从一开始,两种宗教都把突如其来的疾病看作理所当然。他们都劝导人们说,死亡是对痛苦的超脱,是进入极乐世界或者天堂的必经之路,在那里,生前受到的所有不公和痛苦都将得到补偿。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疫病,基督教和佛教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痛苦、疾病和乱世的思想和情感体系,收获了大量的追随者。
(摘自知乎)
【1】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给这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选出对上下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大瘟疫的每一次到访都深刻地改变历史进程”,“深刻”是指每一场瘟疫都可以夺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更甚者可以毁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从而改变历史进程。
B.瘟疫可怕的原因在于人类环境的恶化,研制疫苗的周期很长,速度很慢。
C.“它们就在这里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罗网”,“自投罗网”比喻自己去送死,这里是指北方移民很容易感染登革热、疟疾等疫病,写出了这些疫病的凶险。
D.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被迫开始南迁,到了南宋,成千上万的农民才遍及华中和华南地区。
【3】第三部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4】结合选文和资料链接,谈谈你对“瘟疫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的理解。(80—100字)
(资料链接)
凡不分青红皂白张嘴就骂武汉人如何如何的,我劝您与之保持距离。这种人最缺乏同理心,思路也不够清爽,今天可以因一个病毒恨不得与武汉划清敌我界限,明日便可因其他的事视你如敌人,对你落井下石。同样的还有因为怕病毒传染顺着窗户把自己养的猫狗扔出去的人,除了不讲科学,他们遇到别的事,恐怕也能果断扔掉“一些东西”。
一个病毒筛出万般人品。疫情绝不是什么好事儿,但从中也未必不能获得一些东西。至少你可以了解,比起低级的病毒,有些人性未必高级到哪去,由此可以捋清楚自己的交际圈,通过触及生存的问题更明白自己做人的底线,清理一票不可交之人,了解跟谁可以交往到什么程度。
9、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如何更好地使用道理论证?(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背后的特殊含意,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语言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三段即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