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南通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作者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

    B.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的演讲。

    D.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作者是王选,他是计算机文字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的毕昇”。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枯躁   漩涡   销声匿迹   振耳欲聋

    B.雾霭   晦暗   目眩神迷   名副其实

    C.曈仁   震憾   接踵而至   纷至沓来

    D.擦拭   演译   安营扎寨   人情世故

  • 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佛雕造像追求丰满圆润式的艺术风格, 造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②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

    ③北魏时期人们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

    ④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A.③①②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  

    A.卑(bǐ)     钢(zhá)      (diàn)    挑拨离(jiàn)

    B.开(pì)     (chuāng)   鱼(tiáo)    纷至来(tà)

    C.丰(shuò)   目(xuàn)     梁(háo)    级而上(shí)

    D.持(xié)   角(léng)      (juàn)   学半 (xiào)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

    ①辋川庄: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藜: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菑:给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③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

    1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请结合诗句说一说本诗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下列人物都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任选其中一位简述他(或她)对保尔的影响和帮助。(要求)点明两人之间的关系,概述影响和帮助。

    (1)朱赫来 (2)丽达 (3)达雅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卢文超

    ①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②今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近日,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身份被揭晓,原来它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经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研发人员介绍,该智能机器人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不仅如此,它在设计领域也开始商业化探索。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③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④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⑤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元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解读它?

    ⑥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⑦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烧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⑧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到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6月07日08版)

    1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视人工智能的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是本文的论点。

    B.文章第②段举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的事例,论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对艺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举例子、讲道理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进一步深化文章的观点。

    D.作者通过对人生、生命体验的独到认知以及对文艺创作本质的思考,证明了文艺创作就是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在人工智能面前,人类只需静心对待,无需思及深层问题。

    2根据文意,下面说法正确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因为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人生,没有像徐志摩这样的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

    B.只要我们人类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不断创新和追求,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超过人类。

    C.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鹿添翼,但他仅仅是个技术工具,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D.“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解读它?”是两个反问句,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自信及对人工智能的蔑视。

    3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文艺创作领域之外的一切工作。

    B.人工智能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人类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C.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

    D.莫拉维克悖论认为,人工智能具有高超的技能,在艺术形式层面可能比人类更厉害,也能基本上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但却很难创作出更有冲击力的作品。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题目:我的一次改变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出现可能透露信息的人名;(3)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