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驿道(yì) 擦拭(shì) 翡翠(fěi) 眺望(yáo)
B. 拾级(shí) 蔓延(yán) 顷刻(qǐng) 沟壑(hè)
C. 驰骋(chěng) 寒噤(jīn) 霎时(shà) 告诫(jiè)
D. 懈怠(xiè) 豁然(huò) 蠕动(rú) 演绎(y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B.《大雁归来》通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
C.《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文章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栖(qī) 弥漫(ní) 追溯(sù) 迁徙(xǐ) 戛然而止(gā)
B.亢奋(kàng) 羁绊(jī) 冗杂(rǒng) 携带(xié) 锵然作响(qiāng)
C.行辈(háng) 欺侮(wǔ) 龟裂(guī) 瞳仁(tóng) 草长莺飞(zhǎng)
D.糜子(mí) 闭塞(sè) 劫难(nàn) 褶皱(zhě) 缄默无言(jiān)
4、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 公与之乘 B. 杀之以应陈涉 C. 何陋之有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对象及要去的地方。
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工整。
C.颔联写出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点明离别的必然性。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流露出自己因为朋友离去的伤感之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6、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
(2)_________,悠悠我心。
(3)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
(4)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5)___________,君子好逑。
(6)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7)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在武汉一起工作数月,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假如你是一名医务人员,在临别之际,你想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彼此,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
7、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说说文中加点的“这回”和“上回”各是指什么事?结果如何?
瓦西里神父那对小眼晴死盯在四个男孩于身上。
瓦西里神父站起来,推开椅子,走到挤作一团的四个孩子跟前。
“你们这几个小无赖,谁抽烟?”四个孩子都小声回答:“我们不会抽,神父。”
神父脸都气红了。“混帐东西,不会抽,那发面里的烟末是谁揪的?都不会抽吗?好,咱们这就来看看!把口袋翻过来,快点!听见了没有?快翻过来!”
三个孩子开始把他们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桌子上。
神父仔细地检查口袋的每一条缝,看有没有烟末,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便把目光转到第四小孩子身上。这孩子长一对黑眼睛,穿着灰豺衣和膝盖打补丁的蓝裤子。
“你怎么像个木头人,站着不动弹?”黑眼晴的孩子压住心头的仇恨,看着神父,闷声闷气地回答:“我没有口袋。”他用手模了摸缝死了的袋口。
“哼,没有口袋!你以为这么一来,我就不知道是谁干的坏事,把发面糟蹋了吗?你以为这回你还能在学校待下去吗?没那么便宜,小宝贝。上回是你妈求情,才把你留下的,这回可不行了。你给我滚出去!”他使劲揪住男孩子的一只耳朵,把他到走廊上,随手关上了门。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登泰岳
韩天街
①一九七八年初春,为拍摄《书法艺术》电影,我与朋友一行五人访碑泰山。彼时经历寒冬的泰山似在冬眠中还未苏醒,落叶的树,无芽的草,一片土黄色,很莽荒的萧瑟相貌。晨八时进山门,拾阶而上,偶要攀爬土坡,一路走去,赏右侧大山坡上字大于斗、整幅字巨大到看不到边际的古代“大字之王”——经石峪金刚经刻石;观不知其年的五老松,它那奇崛开张如龙蟠凤舞的姿势,让我们绕着它转悠了四五圈,还觉看不够。
②那时节,山上还多余雪。风萧萧的晚间睡在招待所里,还算暖和。翌日晨四时,裹上借来的棉军大衣,急匆匆地赶往东侧日观峰的拱北石景观台看日出。记得李太白有“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的诗句,我这次要亲见奇景了。寒风中,急切地期待日出,终于,旭日在一片曙光的簇拥下,矜持地露脸了。那奇艳的红,似乎只有刚出炉的钢水才有这般厚实、凝重、绚烂。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此时高居山巅而临下的我,不由吟起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自豪啊!
③二〇〇八年盛夏,又有登泰山之旅。但此时“旅”的辛苦,都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扫而光,“攀登”一说,成了夸张说辞,虚张声势。旅游车直送中天门,再乘坐缆车空降到南天门。一路上满目碧绿,生机勃勃,大有“游”之乐,而无“旅”之艰,甚觉轻松。但世上事,得必有失,步行登山的一路景致也因此无缘欣赏,不免生出了浓浓的失落感。
④旧地重游,泰山已不复三十年前我初游时的清寂,变得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美景恨不百回看,午后时分,又登上了观景台,体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玩味杜工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境。然而,环顾南北而有所思,此处泰山独高,再遥望西南,那边陲上的珠峰,要高出泰山若干倍。珠峰有灵,会视泰山为小丘的。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其实,居北斗而俯看泰山,它仅是砂石一粒,渺焉难寻。我彼时不由自问:天下小了,泰山小了,“小天下”的自身岂不更加渺小了?!初登泰山时的莫名自豪、自大此际被一扫而空。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披刀叩石,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
⑤八年后,岁近八旬的老朽,有幸三登泰岳。旅游业更加发达了,在一条龙衔接的全程周到服务下,一切攀山艰辛的顾虑早已全消。初登泰山时九小时的路程如今仅需一小时,在车上,在缆车车厢里,坐看窗外,满山遍野的绿,还夹杂着些许的红,天成的斑斓,是老成而醇郁的秋滋味。那明灭断续的登山路,似断线的珍珠串,时隐时显,美极。也怪,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初登泰山时那般艰辛,多挪身一步都觉烦难,那时多向往一步登天的舒坦便捷。如今,舒坦便捷了,却又惦记着当初辛苦中才能获得的乐趣。
⑥还惦记着藏匿其里的满是佳境的“经石峪”、“五老松”、“十八盘”,以及沿山镌刻在石壁上满目琳琅的古贤题记。我庆幸,亏得有第一次全程的步行,否则,也许以为巍峨的泰山,其妙处仅在山巅的几处胜迹呢。
⑦久久地站立在观景台上,由远而近,感受到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新的得体,古的雅致,相得益彰。今胜昔、换新天,靠的是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由景及心,此时不无联翩的浮想:古人有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今老大矣,生理上当服老、知老,心理上应年轻、忘老。岂能借口自己的年衰体弱而虚度岁月,空抛时光?!
⑧折回申江,即择佳石,挑灯刻制了一枚“老大努力”的印章,既以明志,也以自励。
⑨泰山拱北石景观台,对我而言,不仅可观山赏景,更像是无声的传递正能量的讲台,作为一个年届八旬的文艺老学生,三登泰山,曾让我三变心志——“山登绝顶我为峰”,是盲目膨胀的自信;“登山小己”是清醒而及时的 ;“老大努力”是衰老不言退、不言败的 。
⑩在既往的四十年,见证和蕴蓄着华夏文明史的崔嵬泰山,对于我是诤友,更是良师。
(选自2019年4月3日《文汇投笔会》,有删改)
【1】请从原文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⑨段空白处,表达作者后两次登山的感悟。
【2】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
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
【3】文章第⑤段有一句话: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句中“贱”为什么打上引号?请予以说明
【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段中称泰山为“诤友”和“良师”的理解。
9、题目:瞧,这是我们的________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按要求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