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B. 格物致知 豪无选择
C. 推之四海 传之万世 D. 寻求真理 学术权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B. 在今天的半决赛中,两支足坛劲旅把各自的风格特点和技艺表现得炉火纯青。
C. 超市正在举行“反季节促销”活动,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D. 新的交通规则将在全国施行,而个别司机却不以为然,一点儿也不重视。
3、对这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D.才美不外见 外见:外面看不见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诗歌表现了什么主题?
6、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7、阅读下面四句话,请你从四个角度说一说,为什么称《傅雷家书》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①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
②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的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的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③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干净。
④但愿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首长们的爱护,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族自尊心,在外面更要出人头地的为国争光。
8、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地球“流浪”靠谱吗
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
流浪,并非说走就走的旅行
《流浪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利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离开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了。
“地球绕太阳运行,离开太阳系,要能够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束缚,所需能量可以计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分析。
而当前人类生产的能源,可以拿全球发电量来估计。据统计,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大概是25571TWh,大约合9.21×1019焦耳。
“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周礼勇说。
总之,带着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发动机要承担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厉害才行。
重核聚变,目前只是科幻
在《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实现上述任务,靠的是重核聚变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素反应,聚合成一个质量素更重的核素。重核只能分裂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比如,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
“从现代核物理知识来看,90号以上的元素有裂变趋势,10号以下的元素有聚变趋势。若要重核发生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蒙大桥说。
看来,这样的行星发动机,目前只能出现在科幻中了。
《流浪地球》的结尾十分惊险刺激:眼看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了木星上的氢气漩涡。
对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支招说,他有更好的点燃木星的办法:例如,可以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毕竟核聚变反应需要使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火。
“理论上可以,但需要功率足够强大才行。”蒙大桥分析说,按照这一思路,点燃木星的速度确实更快,但惊险程度就会少了几分。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
电影里,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太阳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导致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要去寻找新的家园。但是现实中太阳也会如此吗?
从恒星的演化规律上来讲,太阳是会有熄灭的一天,不过是在遥远的50亿年之后。简单来讲,当太阳核心中的氢燃烧殆尽,生成氦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释放的能量进一步升高温度,点燃核心周围的氢壳层,然后太阳迅速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有理论认为,太阳演化生成的红巨星非常巨大,最远能够膨胀到地球轨道。这样,水星、金星和地球都会逐渐坠入太阳而毁灭。其实,早在太阳吞噬掉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胀的红巨星烤干,不复存在。
凌晨(科幻作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更多是激发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对现有科学技术进行讲解说明。可以确定的是,国产科幻电影引起这么热闹的讨论,还是第一次。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很多观众对其中的科学情节“揪”着不放。探讨过程中,一些干巴巴的科学问题也变得有趣起来。尽管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但它所引发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已足以令人欣慰。
【1】作者认为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理由。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约9.21×1019焦耳,人类要用近29万亿年的发电量,才能推动地球离开太阳。
B.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比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木星方法更好,但在感官上不够刺激,因此电影《流浪地球》选用了后者。
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重核聚变没有理论基础,因此不可能实现。
D.科幻作家凌晨认为科幻作品中的科普功能,是为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的,因此更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现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不重要。
【3】大志和小志就本文的说明方法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
大志:这篇文章的理论看似深奥,但我们能读得懂,因为他运用很多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我很喜欢。例如文中“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就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重核的铀裂变成两个95-105的元素,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重核只能分裂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通俗易懂。
小志:是的,文章中还有别的说明方法,例如这句“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
【4】这篇文章准备刊登在《中学生天地》杂志上,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A.地球“流浪”靠谱吗
B.地球脱离太阳系需要的条件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鸟语花香,潺潺的流水声,是我们接触大自然最常见的景象,正因为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接触它,却使之变得平凡.倘若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它,似乎也别有一番滋味.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董卿说过:“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