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鲜腴(yú) 俯瞰(kàn) 枯燥(cào) 重峦叠嶂(luán)
B.迂腐(yǖ) 琐屑(xuè) 倔强(jue) 瞠目结舌(chēng)
C.遏制(è) 丘壑(hè) 拙劣(zhuō) 接踵而至(zhŏng)
D.蹒跚(shān) 溺水(nì) 黏土(nián) 恹恹欲睡(yàn)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B.听完老教授的话语,他终于茅塞顿开,仿佛大彻大悟般,开始了新的征程。
C.他之前是国内外知名的优秀物理学家,近年来却销声匿迹。
D.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在各拉丹冬的生活遭遇及所见所感,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 《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4、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充满陕北元素的安塞腰鼓,即将在枣庄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C.初夏的新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5、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对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B.“已是黄昏独自愁”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
C.“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D.这首词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自清、坚贞自守的品格
6、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__________________。
(3)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5)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
7、名著阅读。
《西游记》中,孙猴子善“偷”,偷蟠桃,偷金丹,偷妖怪宝贝……可是他们师徒也有被人偷的时候。请结合相关情节,举出一例。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番茄。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们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果真,它还是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则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其他叶片保护自己,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植物会说话”的含义。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过去10多年里,科学家们认识到的所有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B. 马丁·海尔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
C. 马丁·海尔从利马豆植株中选取4张叶片做实验,发现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
D. 植物没有嗅觉神经,但出于生存需要,很多植物却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9、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一次比赛,一场旅行,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份成长的回忆。师长友人的陪伴,少年的拼搏进取……人生总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物和时光,让我们从中咀嚼出酸甜苦辣,感受真挚的情谊,发现生活的哲理。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