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马说》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C.《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文章慷概激昂,既有对反动派的怒斥,也有对胜利的展望。
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霭(ǎi) 纠正(jiū) 缄默(xián)迁徙(xǐ)
B.赌注(dǔ) 撤回(shè) 沼泽(zhǎo)符合(fǔ)
C.蹼鹬(yù) 弥漫(mí) 黑鹂(lí) 预料(yù)
D.频繁(bīn)偶尔(ěr) 喧嚷(xuān)稀疏(shū)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B.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C.在“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中,“似的”“和”“在”分别是助词、连词、介词。
D.更加坚强、生日礼物、安排任务、大家唱歌,这四个短语分别是补充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市民井然有序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C.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D.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黄河》后,大家叹为观止。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城阙辅三秦”一句中“辅”字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按原文填空。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傅雷家书》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在傅聪长大成才的道路上,作为父亲的傅雷,从哪些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悉心指导?请结合书信内容具体分析。
8、旁若无人
梁实秋
①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发抖。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② A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
③ B 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洪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嗝,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
④ C 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啦?”在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
⑤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的满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⑥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的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的伸张。
(选自《雅舍小品》 ,有删改)
【1】下面句子应插入文中ABC哪一处?并请说明理由。
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
应插入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作者从看电影的“不愉快的经验”写起,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嗝,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
【4】文章结尾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9、作文
人总会有梦想,初中的你,也一定有着各种梦想。梦想引你接近目标,给你带来动力,催你奋斗拼搏……
请你以“与梦想同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