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累计涨幅超过40%左右,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已经出现了亏损。
B.习近平指出,“一代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C.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坚实保障。
D.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不再发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下发了指导意见。
2、中华民族民风民俗源远流长。在访民风民俗间隙,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庭地白树栖鸭,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shuò) 蛮横(hèng) 连翘(qiáo) 怒不可遏(è)
B.眼眶(kuàng) 绚丽(xùn) 归省(xǐng) 风雪载途(zǎi)
C.襁褓(qiáng) 俯瞰(gǎn) 飘渺(miǎo) 强词夺理(qiáng)
D.狩猎(shòu) 缄默(jiān) 瞭望(liào) 挑拨离间(tiǎo)
4、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5、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后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
(1)知不足,________;知困,________。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这个工人(朱赫来)穿着一双短筒黄皮靴,腿略微有点弯屈,坚定地朝前走着。
在他后面约三步远,是一个穿灰军装的彼特留拉匪兵,腰带上挂着两盒子弹,刺刀尖几乎抵着前面那个人的后背。毛茸茸的皮帽下面,一双眯缝着的眼睛警惕地盯着被捕者的后脑勺。
保尔马上认出了走在前面的是朱赫来。他的两只脚像在地上生了根一样,再也椰不动了。
“怪不得他没回家呢!”
朱赫来越走越近了。保尔的心猛烈地跳动着各种想法一个接一个地涌上心头,简直理不出个头绪来。时间太紧迫了,一时拿不定主意。只有一点是清楚的:朱赫来这下子完了!
他瞧着他们走过来,心里乱腾腾的,不知道怎样办才好。
怎么办?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接下来保尔怎么做呢?这次行动给保尔带来了怎样的灾祸?请简要叙述。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声”阅读助力深阅读
师力斌
①近年来,“喜马拉雅FM”“蜻蜓FM”“懒人听书”“得到”等新兴的“声阅读”平台越来越引发关注,许多人不知不觉加入听书行列,“随时随地听”正成为一部分人的新生活姿态。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在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成为主流选择。
②听书主打优势之一在于解放眼睛,释放耳朵,解决耳朵闲置、视觉过度疲劳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而听书,变传统的眼阅读为现在的耳阅读,对用眼一族来说是利好消息。
③听书主打优势之二在于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有人将其当作通勤路上见缝插针的学习,有人当作运动健身时的知识补给,还有人当作睡前枕边书,那些每天忙于工作的年轻家长,直接让“凯叔讲故事”给孩子读绘本……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偶然性、趣味性,给相当一部分生活快节奏的人带来积极感受。鲁迅曾把读书分成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前者为了饭碗,不喜欢也得读,而后者纯粹为了消遣,所以轻松愉快。声阅读瞄准的正是嗜好的读书,是丰富大众阅读的新方式,给那些“没有时间看书”“不知道看什么书”“书太厚看不进去”的人提供入口。
④听书业也加速声音消费市场的细分。广播电视时代的中国好声音毕竟有限,比如电台时代的主持人夏青、方明、林如,电视时代《话说长江》的主持陈铎、虹云,《动物世界》的解说赵忠祥,再加上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等。现今听书业依赖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支撑,更多“声源”加入进来,可谓众声喧哗,让声音消费成为文化产业新亮点。
⑤尽管有上述种种优势和亮点,对听书业来说,吸引读者去听只是第一步,让读者听下来、听进去、直到订阅、付费,成为“忠实”听众,才是立身关键。一句话,还是内容为王。如果说付费阅读习惯欠缺是听书业的一块心病,那么,原创短缺、起点较低、内容雷同,就是当前听书业发展的掣肘。
⑥体验各大听书平台会发现,设置上大同小异,情感、鸡汤、职场权术、人际攻略之类依然放在醒目位置,靠流行元素吸引听众,定位上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比如,唐诗是各大听书平台的标配,然而一圈听下来会发现,基本都限于唐诗三百首,内容雷同,制作简易,吸引力一般。这样的声阅读只是“涨姿势”,跟潮流,体验一把而已。尤其要警惕在休闲娱乐定位下的内容逆淘汰,目前的声书平台上,大量中外经典和现当代名作难觅芳踪,受版权、成本限制,以及对阅读需求的保守预期,经济、科技、社会、政治各科专业书更是付之阙如,殊为遗憾。
⑦随着音频类知识付费服务的发展,有声阅读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壮大,相信内容制作也会随之再上台阶。声书不只是从文字到声音的简单转换,而是围绕书、围绕知识与思想的再加工与再生产。谁都知道,听30分钟的经典有声导读代替不了阅读300页的经典原著,毕竟,经典作为前人生命体验、阅历和智慧的高度结晶,需要慢阅读,深体会,甚至口诵心记,潜移默化。但是,30分钟的有声导读从时间、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种有益补充,声阅读和深阅读并不矛盾。
⑧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碎片化学习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提倡。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不能不正视的一个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可以碎片,内容可以提炼,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和文化的大打折扣。声阅读一样要面临阅读质量的考验,毕竟,获取知识或许有捷径可走,文化涵养绝无可能一蹴而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列举听书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3】第③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如果你是某声书平台的负责人,近期准备在平台推荐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最想向听众介绍主人公的哪一种精神?请结合书中具体情节,联系抗疫的实际说一说理由。
9、作文。
尝过酸甜苦辣,我们领略了山肴野蔌的芬芳;走过春夏秋冬,我们体会了树木花草的芬芳;读过诗词歌赋,我们欣赏了美文佳作的芬芳;辨过是非曲直,我们感悟了立德树人的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不要抄袭他人的文章。5、书写要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