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十堰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撰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阿来,当代著名作家。2000年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D. 《登勃朗峰》作者是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百万英镑》《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分崩离析 人情事故 目眩神迷 天衣无缝

    B.挑拨离间 消声匿迹 不知所措 轻歌曼舞

    C.格物致知 阳奉阴违 行将就木 接锺而至

    D.袖手旁观 自圆其说 震耳欲聋 世外桃源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对来宾要热情接待,千万不能怠慢

    B.他为人处事十分洒脱,即使在生人面前也从不拘束。

    C.她看过配料单后,自行换了一些配料如法炮制出这道菜。

    D.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副其实,让人叹为观止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既是讽喻诗,又是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心”、“牵”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官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恶。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凄凄,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3求之不得,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 。(《关雎》))

    (4)____________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船头坐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印居右(魏学洢《核舟记》)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1)选段①课文人物是_________,选段②课文人物是_________

    (2)选段中划线句子都运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有真意,去粉饰”的表现手法写一段30-50字的肖像描写,要凸显人物个性。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的小麦如何成为中国的馒头

    杨雪梅

    ①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又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发生了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品种。这就是今天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②如果从历史文献中寻求蛛丝马迹,我们会提到《左传》记载的“不能辨菽麦”。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当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了“来”和“麦”这两个字,“来”指小麦,“麦”被释为大麦。“来”字是个象形文字,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外来,学界认为,小麦至迟在距今33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③进入新世纪后,在我国发现的距今3000年以前的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已达30余处,其中有近百例小麦遗存被直接进行了测年,为探讨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年代数据。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是一处史前聚落遗址,包括了大汶口、龙山和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2005年进行考古发掘时浮选出了小麦遗存。经测定时代为距今3905±50BP,校正年代为4450—4220BP。赵家庄遗址出土的小麦遗存既有明确考古学文化背景又有准确测年数据,支持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可能早到距今4500年,由于这个年代目前仍然是孤证,最终的定论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支持。

    ④小麦传入中国的途径之一是欧亚草原通道。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小麦被分布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所接受,并迅速由西向东传播,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缘的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区所接收,然后通过多条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直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条通道也是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干线。随着小麦传入的还有青铜冶金术等其他关键技术。

    ⑤而传入西北地区的小麦走的可能是绿洲通道,小麦自中亚出发,向西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的绿洲通道向西传播,穿越河西走廊,进入黄土高原地区。这条绿洲通道到了后来就是丝绸之路。

    ⑥值得研究的细节特别有趣。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小麦传入中国时只是传入了种植技术,与之相应的饮食传统并没有被传入或者被接受。在古代粒食传统背景下,小麦和水稻、小米一样也许被煮着吃,很难下咽。因此在北方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并不大。直到秦汉,将小麦磨成面粉后蒸食成馒头,它的面积与产量才大大提高,并最终代替了粟与黍。和西方烘烤的面包传统不同,馒头是中国蒸食传统的代表,和面条一样深得人心。

    1阅读全文,说说对于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你是支持“距今3300年前后”的说法,还是“距今4500年”的观点?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小麦被分布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所接受,并迅速由西向东传播,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缘的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区所接收,然后通过多条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直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

    3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而传入西北地区的小麦走的可能是绿洲通道。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请以“读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④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2)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

    请以“舍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④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