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B.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 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凫水(fú) 眼眶(kuànɡ) 脑畔(bàn) 戛然而止(jiá)
B. 羁绊(jī) 登时(dēnɡ) 亢奋(kàng) 天衣无缝(fènɡ)
C. 踪迹(zōnɡ) 怅惘(wánɡ) 山麓(lù) 豁然开朗(huò)
D. 凋零(diāo) 追溯 (sù) 沼泽(zhǎo) 窈窕淑女(tiáo)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妻子:妻子和孩子 B.间隔:隔绝 C.乃:才 D.无论:更不必说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人间四月天,翠屏山的美景尤其让人流连忘返。
B. 这一场火灾火势之猛烈,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最后终于被扑灭了。
C. 大自然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消逝,终会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D. 一只老鹰全然无视地面的五彩缤纷,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中千古传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和李白的《送友人》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6、默写。
(1)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者且偷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最能写出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的结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下面“名家评论”《傅雷家书》,请你请你结合名著内容也为这部名著写几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字数60字左右)
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法,人才学家从中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文学家从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从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从中探索20世纪至6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傅雷家书》,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叶永烈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苦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摸。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②四季是来自于宇宙最大的拍节。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吗?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③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④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⑤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勃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⑥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辽阔的秋,悠长的冬,遥远的春,我要一连跨过,再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1】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2分)
【2】作者在写自己有关夏天的记忆时,穿插了对父亲的回忆,概括出文中主要写了关于父亲的哪两件事?分别有什么用意?(4分)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⑥段中画线句。(3分)
【4】第⑤段插入了我与友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4分)
(材料连接)
你对苦难的态度,决定苦难最终落在身上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如果你是积极的、坚韧的、心头的火一直没熄灭,苦难最终对你是一种磨砺,它还会增强你的自信与能力,转化为一种财富。这样,你就会说出“苦难造就了我”这句话。否则,苦难只会转化为痛苦的记忆,一段被命运糟蹋掉的生命时光。
——冯骥才
【5】在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自己“充满了夏之崇拜”。请结合全文概述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4分)
9、按要求作文
请以“成长的滋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