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唯一的书写方式。
B. 藿香正气口服液,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等配制而成的。
C. 在校团总支座谈会上,12名与会者就共青团员如何为遂宁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问题展开讨论。
D. 新华社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了解到,中小学生自理能力与劳动意识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
2、下列一词多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余数
B.为宫室 为:成为
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是
C.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可以
D.东坡右手执卷端 端:东西的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这些经典语录,句句都说透了人情世故,让人茅塞顿开。
C.教室里传来悠扬的笛声,当肖筱云推开门时,笛声戛然而止。
D.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望”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B.颔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点明离别的必然性。
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D.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2】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6、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诗经·子衿》)
(3)坐观垂钓者,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角声满天秋色里, 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7)烽火连三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8)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7、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他受了重伤,永远没有归队的希望了,他应该怎样来处置他自己呢?他不是已经逼得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吗?那么往后怎么办呢?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像无底的深渊出现在他面前。
他既然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在现在和在凄凉的将来,他将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用什么来充实这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只作一个无用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在战斗中向前猛进吗?成为队伍的累赘吗?他应不应该毁掉这个背叛了他的肉体呢?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以往既然能够生活得不坏,现在就应当在适当的时间结束这个生命。谁能责备一个不愿意作绝望呻吟的战士呢?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的光滑枪身,指头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抽出手枪来,大声对自己说:
“谁能想到你会有今天哪?”
枪口轻蔑地对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着说:
“朋友,这是假英雄!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杀死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活着有了困难—就自杀。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你已经尽了一切力量来设法冲出这个铁环吗?难道你已经忘记了在诺沃格勒-沃伦斯基附近一天作过十七次的冲锋,而终于排除一切困难攻克了那个城市吗?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过这种念头。即使生活到了实在是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他”是谁?根据原著内容,谈谈“他受了重伤,永远没有归队的希望”是怎么回事?
【2】文段写到了主人公的自杀念头,这样是否有损于英雄的光辉形象?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情节设置的理解。
【3】主人公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非只一次,请另外列举两例,并结合原著标题谈谈你的感受。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 (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9、题目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画家费尽心力创作了一幅画,在即将完成时,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画上,他沮丧极了,想要放弃这幅画。冷静下来后,他反复变换角度看那个墨渍,随后,在墨渍上涂了几笔,墨渍变成了一只飞鸟,与整幅画完美融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要求:(1)选题目一,先要补充完题目;选题目二,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600字左右,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