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这次他没有实现目标,但与之前相比这个成绩也算差强人意。
B.地震给九寨沟景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昔日美轮美奂的火花海恐难再现。
C.初到壶口,我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和快要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D.自从家长接送孩子自觉将私家车停在离校门口50米外,交通拥堵现象戛然而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哥哥很爱看书,不过他只对漫画书感兴趣,对于文学类书籍总是袖手旁观。
B.他的球技非常棒,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水平,令人称赞。
C.草原上的牛羊在牧民的驱赶下回到了圈里,井然有序,络绎不绝。
D.“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哔 水墨画 风云变换 名副其实
B.决择 口头禅 轻歌曼舞 一如既往
C.帐篷 座谈会 怒不可遏 震耳欲聋
D.端详 挡箭牌 川流不息 和言悦色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
B. 立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上,我们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
C. 今年广西“三月三”民歌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观摩佳节庆典。
D. 时光流逝,相聚时的欢乐情景历历在目,现如今,你又逐梦何方?
5、诗歌鉴赏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默写。
⑴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式微》 )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
⑶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蒹葭》 )
⑷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⑹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_________的,傅雷主张教育的原则是_________。
(2)傅雷说,人生本是_________。年轻人往往_________自己。
8、 收到九月二十二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孩子有苦闷,傅雷的建议是什么?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3】傅雷与儿子有“父子如朋友”的境界,请你从文段中找出一处“证据”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肯定地相信你。”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肯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