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印制于哪个朝代?(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议论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亲:亲戚
3、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文章句中读起来要停顿的地方
D.官盛则近谀 谀:yū,阿谀奉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本挑起钓鱼岛事端,备受孤立,自知理亏,于是东跑西奔,逢人说项,试图“绑架”不相干的国家,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B.为化解部分高铁旅客的不满情绪,铁路部门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饭千金的“豪爽”也是应该唾弃的。
D.张启发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已到了义不容辞的地步,否则就会误国。
5、将下列几句话重新排序,使上下文衔接得最顺畅的一项是:( )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当他挑着担子赶路和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②那些皱纹,为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③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这思考的窑洞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自党中央于1938年1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间歇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了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他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为写这篇文章,他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
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一次,在延安雷电击死一头毛驴,驴主人说:“老天无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有人要逮捕这个农民,消息传到窑洞里,毛泽东说骂必有因,一了解,是群众公粮负担太重,他下令每年由二十万担减到十六万担。毛泽东在这窑洞里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他的许多深刻的论述挽救了党,挽救了许多干部,但是当他知道有人被伤害时,就到党校礼堂作报告,说:“今天我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礼!”并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到帽檐下。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800元一桌的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葆活力。毛泽东说,办法就是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厚实的黄土。“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作家萧三要为他写传,他说还是去多写群众。他是何等的清醒啊!
胡宗南进犯,他搬出了曾工作9年的延安窑洞,到米脂县的另一孔窑洞里设了一个沙家店战役指挥部。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6000余。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毛泽东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酿造他的思想 酿造:在文中引申为形成
B.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计算
C.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眼观六路:形容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D.自古都是心胜于兵 心胜于兵:思想的力量超过武器的力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第二段中“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仁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对人民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
D.作者并不是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去写伟人毛泽东,而是尝试用一种尊崇的态度和平视的角度追问并思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因及力量。
【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
【4】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请综观全文,简要回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_________,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君子不齿。(韩愈《师说》)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而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却用类似的景物突出边塞的壮丽。
(2)这世界不缺人才,只缺舞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才不常有。《马说》中也有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觉得他们之间矛盾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表达对国事忧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虽无月字,却处处有月,并借此写出思妇无休无止思念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常用“丝竹”借指音乐,比如相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取“醉翁”之号。
(2)《师说》中,韩愈认为,学者若不肯择师求教的话,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谈到拓跋焘的行宫如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1】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5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6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延嗣传(石介)
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尝称:赵邻几①舍人死,遗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内无兄弟以御其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女稚弱,衣服饮食须人,何怙何恃?不以冻馁死,则为强梁暴之矣。有赵延嗣者,仆于会人,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舍人死,无一区宅,一廛②田,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署,如是凡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长,使其女与同处。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女皆适人,延嗣终不识其面。
初寓于宋,三女俱长,延嗣晨起白堂前,将西走京师。赵氏始不知,谓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长未婚,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至京师,见宋翰林白、杨侍郎徽之,因发声哭。哭止,具道赵氏之孤,且言长将嫁。二公惊媿,谢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读诵六经,学慕古人,况与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不能恤,汝能养之,吾不及汝远矣!”二公因为迎入京师,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长配枢密直学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次并适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延嗣可以谓之贤仆夫矣。
石介曰:若然,则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昔在汉,有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独不去,复为养其孤,虽去千载,客视延嗣,亦当羞于地下矣。鲁有颜叔子者,尝独居一室,中夜暴风雨,邻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执烛以达晓,以免其嫌,后人称其廉。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唐韩吏部凡嫁内外及朋友孤子仅十人,天下服其义,延嗣嫁赵氏三女,无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当时士大夫,视延嗣远不及也。叔子,鲁贤者;吏部,唐大儒。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③韩并,延嗣可谓仆名而儒行者矣。
吁!仆名儒行,见之延嗣。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为如此,有可以厉天下,因传之云。延嗣以令终。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
[注]①赵邻几(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án):古时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三孤女 遗:留下
B.顾是诸孤,义不可去 顾:视,看
C.延嗣为营衣食之资 营:经营,料理
D.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 特:徒然,白白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冻馁死/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仆于舍人/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二公因为迎入京师/不如因而厚遇之
D.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B.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C.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D.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是( )
①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②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暑: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
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
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⑥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所以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
B.赵延嗣为舍人之三女都能有良好归宿,决定求访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嫁女的办法。
C.舍人的长女嫁给了戚舜卿,二女儿、三女儿一并嫁给了屯田员外郎张文鼎之子张季伦。
D.作者认为,赵延嗣所做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百姓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三孤女,如舍人生。
(2)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
(3)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7】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20年面对新冠病毒的无从下手,到2022年核酸检测的常规有序;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的宏大壮观,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简约空灵;从1922年成立共青团时的青涩,到2022年建团100周年的自信,每个时代的青年都要面对不少变化,同时又保有青春不变的色彩。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建功中学”)同学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