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B. 看到同学们的勤奋刻苦,使我很受教育。
C. 晚饭后,几个我家的亲戚一起收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
D. 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纤细 观测/道观 颈联/脖颈 蛮横/飞来横祸
B.束缚/辐射 神龛/翕忽 拙劣/茁壮 骁勇/百折不挠
C.不惮/禅让 出轧/轧钢 晦暗/教诲 捡拾/拾级而上
D.脑畔/绊倒 斡旋/旋涡 缄默/信笺 闭塞/敷衍塞责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D.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翌日(yì) 悬殊(shū) 苍劲(jìng) 名副其实(fù)
B.汩汩(gǔ) 诬蔑(miè) 穹顶(qióng) 戛然而止(jiá)
C.颠簸(bǒ) 告诫(jiài) 拙劣(zhuō) 不修边幅(fú)
D.打嗝(gé) 蛮横(hèng) 盘旋(xuán) 目眩神迷(xuàn)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
唐代 郑谷
暖戏烟芜①锦翼齐,品流②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③边过,花落黄陵庙④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⑤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释)①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②品流:等级,类别。③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④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⑤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B. 颔联是说,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只看到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到鹧鸪鸟的啼叫声音。
C. 颈联描写了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的抬起手臂,听任雨水沾湿衣袖。
D. 尾联写出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诗人对鹧鸪的形象作了工雕细镂的描绘。
B. 荒江、野庙着以“雨昏”、“花落”,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入魂销肠断的氛围。
C. 颈联从鹧鸪转而写人,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的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 “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
6、《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________;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
7、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历时三年写成的。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塑造的。
材料二:湖北宜昌市城郊,有这样一位重度肢体残疾的“无腿”老师——向新。小时候的一场医疗事故损伤了他的坐骨神经,让他永远无法站立起来。身体残疾,家境贫寒,但他一直笑对人生。通过自身努力,他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在自家门前开办了“农民工子女补习班”。
(1)请你别写出材料一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和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
作者:________________ 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 记叙 B. 抒情 C. 说明 D. 议论
【2】根据文意,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A. 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 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 屠呦呦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改进提取方法,终于成功创制青蒿素。
D. 以上三项都是。
【3】选出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
A. 举作者的亲身经历证明只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B.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C. 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D. “新的”是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真正地”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
9、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就很小心的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到父亲已经先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吃惊。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作文,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