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温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流浪地球》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B.不法分子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D.为了治疗眼疾,他奔波于各大眼科医院,病情未见好转,一直过着目空一切的生活。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一(jí)       (shǔ)       (jì)       章(zhuàn)

    B.山(yú)       (sǎn)     ##dot## 不(wǎng)       (guàn)

    C.弥(lè)       (yí)       (xū)     ##dot## 首(jiǎo)

    D.衣(zhě)       (rán)       (mǐn)       篷(ruò)

  •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便(yāo)还家(《桃花源记》)

    B.参(cī)披拂(《小石潭记》)

    C.男有(fèn),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D.如闻泣幽(yàn)(《石壕吏》)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地球环境不恶化,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B.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习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化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

    D.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诗词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与“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在以声衬静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关关睢鸠,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饮酒》中描写诗人不受尘俗烦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应有忧患意识,就像孟子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炭翁》中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____________》、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____________》。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 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一句中“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最后写道:“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把大海比作粮仓,形象地说明了海洋内有丰富的人类所需的“食物”。

    B.文章③④两自然段说明了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

    C.文章第⑤自然段:“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它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D.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意大利名画家拉斐尔有一回经过市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怀抱一个婴儿,她的表情那么慈祥平静。拉斐尔如获至宝,这不正是他心目中的圣母玛丽亚的形象吗?拉斐尔顺手找来一个木桶,坐在上面素描。这件作品至今还保存在佛罗伦萨的博物馆内。人间至美的形象,竟然出现在一名穷苦妇人的身上,我们还怎么能抱怨生活无趣呢?

    只要你会欣赏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人生处处有风景。请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