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红河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 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A.变换  热烈       怵目惊心

    B.变幻     浓烈       叹为观止

    C.变幻       浓烈       叹为观止

    D.变换     热烈       怵目惊心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偏僻  宽慰  怠慢  人情事故

    B.枯躁  家眷  脑畔  消声匿迹

    C.羁拌  辐射  迁徒  周而复始

    D.孕育  潮汐  狩猎  花香鸟语

  •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B.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小说,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 4、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故乡》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格物致知”语出《孟子》,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C.《大道之行也》阐明了道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2)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回车叱牛牵向北。

    (4)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填空。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1)选文出自苏联著名作家   所著的《   》,文中的“他”是指   ,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节选部分表现了他由绝望、动摇到 的心理历程。

    (2)概括文中“他”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如何着待财富

    胡发贵

    ①孔子对财富有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肯定财富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指出了临财所应有的公平和正当性原则。其间的“微言大义”,或许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对待财富问题的座右铭。

    ②孔子财富观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肯定财富,认为财富是好东西。首先,孔子认为财富是生存或者说生活的基础,用他的话说就是人“焉能系而不食”!有一年,身为晋国中牟主官的佛肸造反,他邀请孔子前来议事。孔子闻讯后准备前往,子路很不高兴,他认为佛肸为非作歹,孔子不应与其同流合污。孔子为自己辩解说,他不会受佛肸行为影响,自己会保持高尚品节,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给出了另外一个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言下之意人不是“匏瓜”,人要吃饭,就要挣钱过日子,他是不得不赴佛肸之约的。③其次,孔子认为合义的财富是可欲可求的。孔子曾近乎发狠地说过一句颇为有名的话:“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文中“执鞭之士”,据杨伯峻先生的研究,指的是市场守门人。这句话表明孔子不仅不排斥财富,而且主张财富是可求的,如果是正当的财富,那么再不体面的活我也不推辞。孔子甚至还说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如果是太平盛世,你还发不了家,富不起来,那是太不应该了,其旨意分明是鼓励发家致富。

    ④其三,孔子指出财富也是人的发展和享受的必然要求。其实,孔子不仅认为“食”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他还强调“美食”也是符合人性要求的。上引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的“富与贵”,显然是指比“足食”更好的、更为富裕的生活;而孔子承认这也是“人之所欲”,实即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合理要求。冉有与孔子之间的这样一段对话,正显示了孔子对富裕生活的肯定:“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虽然我们不清楚孔子“富之”的具体指标,但可以推断它应该比“足食”的状态要好些;换句话说,在孔子看来,人光吃饱是不够的,还应该吃好,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孔子自己的生活起居也表明,他是颇为享受生活的。

    ⑤财富应共享。这是孔子财富观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最能表现孔子共享观的,是他提出的两个著名论断。其一是“周急不继富”说,其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说。所谓“周急不继富”,本意是说救济的轻重缓急,但其间却深含了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与生存资源的共享主张。有一次弟子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担心公西赤的母亲在家饿着,就向孔子要一些粮食给她,孔子虽然答应支援公西赤母亲一些粮食,但不同意多给,这是因为“乘肥马,衣轻裘”上路的公西赤,显然家境不错,而孔子深信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是“周急不继富”,即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亦即将社会资源分配给那些最为需要的人,实即关注处境困难的人群,使他们能摆脱困境,分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⑥而充满共享色彩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说,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大财富政治观。“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按其文意,“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说治理国家不怕财富少,就怕财富占有不公而导致贫富严重两极分化。我们固然不能就此认定孔子是在主张平均主义,要求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过一样的生活,但显然孔子是忧虑甚至担心“不均”的,他所希望的是“均无贫”,即更为公平和均衡地分配社会财富,让人人各得其所,大家共享,而不是由少数人独占和独享。

    ⑦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首先是看符合不符合“道”,要求谋财不得害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里的“道”,按宋代大哲学家朱熹的注解,即为正当性,“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里仁》)。

    ⑧其次是看符合不符合“义”,亦即取财不能伤“义”,有违“义”的“富且贵”,孔子是毫不动心、毫不措意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05月09日11版,有改动)

    1对下列关于孔子对财富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肯定了财富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指出了临财所应有的公平和正当性原则,对当下社会的人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B.孔子认为合义的财富是可欲可求的,表明孔子不排斥财富,如果能发家致富,并不在意工作是否体面。孔子非常鄙视在太平时期不能发家致富的人。

    C.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首先是看符合不符合“道”,要求谋财不得害道,其次是看符合不符合“义”,亦即取财不能伤“义”。

    D.孔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即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亦即将社会资源分配那些最为需要的人,实即关注处境困难的人群,使他们能摆脱困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总分的结构,先总说孔子对待财富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然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详细论证了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

    B.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孔子“焉能不食,欣然赴佛肸之约”的事例论证了“肯定财富,认为财富是好东西”的观点。

    C.第⑦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了孔子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的观点。

    D.“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说治理国家不怕财富少,就怕财富占有不公而导致贫富严重两极分化。可见孔子主张平均主义,要求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过一样的生活。

    3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孔子曾近乎发狠地说过一句颇为有名的话:“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句中“发狠”一词?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题目二:

    庄子想象鲲鹏迁徙南冥的恢宏场景,寄寓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之情;陶渊明想象武陵人探寻世外桃源的神奇经历,寄寓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阿来想象一滴水经过美丽丽江的奇妙旅程,寄寓了人们对自然风物的向往之情……

    请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寄寓你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种向往之情。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不少于600。(3)不限文体(诗歌除外)。(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