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萍乡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腐   屑   尘(gòu)   暴戾恣 (zì)

    B. 然   惰   忽(shū)   面面相 (qù)

    C.   隐   息(zhì)   狼奔突 (shì)

    D. 索 描   徨(páng) 人心脾(qìn)

  • 2、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使文明结束了。②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③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④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⑤无数的城市历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A. “复杂”“简单”“交织”“平芜”均为形容词。

    B. “清冽蔚蓝”“岁月的痕迹”均为偏正短语,“生命与性格”是并列短语。

    C. 画线句中“城市”是主语,“是”是谓语,“历史教科书”是宾语。

    D. “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使文明结束了。”这句话有语病,应该去掉“使”。

  •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当推向高潮时,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B.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C.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叹为观止

    D.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面是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点儿也不生气,很乐观的面对。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结尾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诗文默写。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___________________  ……(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蒹葭》中,用“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4)《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别诗是我国诗歌中一个重要主题。江水轻流,依依不舍,“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万水千山,情深意厚,“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文字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人名)。

    2这段文字是主人公的生活原则,他以自己的毕生精力进行了实践。以下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和这个原则无关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他因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B.为了解救工友朱赫来,他被关进了监狱。

    C.他参加了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苏维埃政权。

    D.他在病痛折磨中用生命写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3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呢?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古代风筝用处多

    王吴军

    ①史书记载,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看到了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于是深受启迪,他就“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这是风筝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也曾斫木制鹞,能在空中飞翔。汉朝初年,韩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纸,做成了更接近于后来的风筝的飞行物,用线牵引着,使其乘风飞空,这种飞行物就有了“纸鸢”的名字。到了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的头上装了竹笛、安置了丝鞭,风吹着竹笛,鸣声响起,宛如古筝,于是就有了“风筝”之名。唐朝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写的就是风筝在天上发出古筝一般的声音的情景。

    ②古代的时候,风筝不只是放着玩的,更是战争中常用的武器。

    ③在唐朝以前,风筝就曾应用在军事上。《鸿书》中记载,鲁班首先把风筝用于战争侦察中。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在决战时,刘邦的大将韩信曾放起一只风筝,根据风筝的引线的长短来估计秦朝皇宫的距离,确定方位,开凿出地道,赶在项羽之前攻进了秦朝皇宫。

    ④明朝的时候,有一种火器,名叫“神火飞鸦”,它其实是一种鸦形风筝,内装炸药,用四个起火装置作为动力,当这种风筝飞到敌方的上空时,盘香就会点燃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具有一定的攻击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曾在军舰上把风筝放到海面上空,以标示隐藏在海底的德国潜水艇的确切位置,为空中轰炸机指出袭击的目标。

    ⑤风筝是古代战争中的通讯工具。唐朝末年,叛将田悦兵到临安城下。宋将张全率军顽强抵抗,但是旷日持久,张全怕孤城难守。为了搬取救兵,张全把求援书信捆在风筝上送出城外,引来了救兵,临安城得以解围。

    ⑥风筝是古代的科研工具,古人把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监测。明朝的王逵在《蠡海集》一书中记载,当时曾经用风筝做测风实验。

    ⑦古人还把风筝作为生产的工具。《资治通鉴》中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利用风筝“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弥补了“舆马之不能,舟楫之不逮”的不足。

    ⑧当然,风筝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放着玩的。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七十回中说:“春日,把风筝放得很高,然后剪断引线,使其自行随风飘摇,晦气和痛苦也随之而去。”“放晦气”当然是迷信说法,但是,放风筝却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清朝的富察氏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昂首远视,这的确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视力。

    (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3月2日)

    1古代风筝的用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用“‖”给②至⑤段分层,只划一处,并说明理由。

    ②  ③  ④  ⑤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写作

    人生总在相遇中,美好的相遇,无论是期许已久,或是不期而遇,总能构成我们生命记忆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珍藏。《社戏》中“迅哥儿”与双喜等小伙伴的相遇;《回延安》中诗人与革命圣地延安的重逢;《安塞腰鼓》中“我”与安塞腰鼓的相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与世外桃源的奇遇;《壶口瀑布》中作者与壶口瀑布的凝视……

    人生总在相遇中。请以“与 的美好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根据自己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角度完成一篇文章;

    (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可以写人叙事,可以状物言志,可以写成游记等);

    (3)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