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3-2024年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将下列几句话按顺序组成一段通顺的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②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③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

    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⑤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

    A.④②⑤③①

    B.⑤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⑤

    D.⑤④①②③

  •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他人身上。我们要在自己生命的土壤中扎根,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一个人如果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内在的空虚,一旦起了风浪,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渍。

    A. 要为漫长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B. 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主尤其重要。

    C. 经历挫折而立于不败之地最可贵。

    D. 坚定的人生方向能助人到达彼岸。

  • 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不 B.辟四窗 C.二世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 4、下面的表述不够得体和恰当的是(   

    A.×××因病去世,年仅28岁。

    B.×××因病去世,享年28岁。

  •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看好盆景,如读好文章,要反复揣摩,百般把玩,方能窥其______________,那韵味往往是愈琢磨,愈无穷,愈咀嚼,愈有______________之感。文化部门要引领旅游者看精品盆景,咏古人诗词,读上好文章,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____________。

    A.堂奥 爱不释手  品位 B.玄奥 手不释卷  品味

    C.玄奥 爱不释手  品味 D.堂奥 手不释卷  品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中避雨

    丰子恺

    ①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見前方有ー小庙,庙门ロ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阴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濛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网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少,他坐在门ロ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乐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来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容气地把胡琴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子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给地们听。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值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予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的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子和着歌唱,她们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鳴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味。

    ⑤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治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却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一九三五年秋日作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始便勾勒了一幅由山雨、小庙、荒村、茶店组成的烟雨中的画卷。

    B. 第五段划横线句子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胡琴轻便、发音可听的特点。

    C. 文章叙写了自己和两个女孩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受,是一篇叙事散文。

    D. 文章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突出了音乐能让人在烦的环境中感到快乐。

    2本文语言“淡雅质朴,不事雕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请结合全文,简析第五段“乐以教和”在文中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按要求填空。

    (1)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碧云天,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2)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禾黍秋风听马嘶。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伤心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到的那种老师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3)杜甫在《登高》里写自己饱尝国难家愁之苦,使白发日渐增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比兴是诗歌的常用手法,《氓》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通过植物枝叶茂盛与枝叶衰落的情形喑示女子的年轻貌美与年长色衰,生动形象,对比鲜明。

    (2)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着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器之感的哲理。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蜩与学鸠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林中飞行和停下来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拟青青河畔草诗

    【南北朝】鲍令晖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仿写之作,描写的对象为美丽女子,也可能是诗人自身经历写照。

    B.诗中的女主人公非常怨恨自己的丈夫为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而抛弃了她。

    C.第九、十句中的“惭”“羞”,非常微妙地传达了女主人公微妙而复杂的心情。

    D.整首诗具有高古清澈的诗境与优雅轻倩的诗风,这与意象的选择不无关系。

    【2】诗中多处使用叠词,有何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致仕。元六年八月,,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5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1916)

    ②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1934年)

    ③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1949年)

    ④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1960)年)

    ⑤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1985)

    ⑥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习近平,2018年)

    ⑦创新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就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潘建伟,2019年)

    请从上面的材料中选出二至三则,结合时代特征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选材料角度一致;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9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