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下列标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失败乃成功之母。(某考场)
B.汽车开得快,阎王等你来。(某高速路旁)
C.存入信任万千,贷出真情一片。(某银行)
D.热烈祝贺我院今年住院病人突破十万人次。(某医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检察机关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效能,还要密切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让群众 的犯罪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消失殆尽”。
(2)各车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像花自己家的钱一样珍惜费用,反复考量, ,开展了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降本增效活动。
(3)市地震局副调研员对此次演练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强调指出: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要强化措施, 。
A. 深恶痛绝 斤斤计较 防患未然
B. 疾恶如仇 锱铢必较 防微杜渐
C.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防患未然
D. 疾恶如仇 斤斤计较 防微杜渐
4、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援例:引用。
B. 岑寂:寂静。
C. 付梓:刻字。
D. 尺牍:书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声
吴伯箫
(1)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2)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3)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在延安,《国际歌》就是被最庄严最普遍地歌唱的。
(4)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大家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5)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的鼓掌、欢呼以后,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大家酣醉的幸福里,那里还想不出这样恰当的形容文字。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咀嚼着,回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6)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7)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8)二月里来,好风光,
(9)家家户户种田忙。……
(10)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延河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1)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列宁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工人歌咏团,说他们是“在法兰克福一家小酒馆的一间黑暗的、充满了油烟的里屋集会,房子里是用脂油做的蜡烛照明的”。在黑暗的时代里,唱唱歌该是多么困难啊。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为什么不随时随地集体地、大声地歌唱呢?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合,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12)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戛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13)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
(14)“信天游”唱起来高亢、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
(15)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我甚至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听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己在唱。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16)这里就不说我喜欢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歌声”为题,生动描绘出延安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歌声》是对延安“歌声”的礼赞,也是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礼赞。
B.文章以歌声为线索,分别从唱歌的热烈场面、唱歌的风气、唱歌的传统三个方面,对延安歌声的特点做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联想丰富,感情奔放。
C.文章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以叙事为主,穿插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夹以关于思想的议论,字里行间融进抒情的色彩。
D.从全篇看,作者精心选材、巧妙构思,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随着歌声出现的场面和气氛的不同,文章亦显得波澜起伏,悬念叠出,引人入胜。
【2】“歌声”在文中有丰富含义,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3】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选择两个角度分析其语言特色。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仍心忧国事;虽遭遇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句子“____,____”。
(2)《离骚》中,表达出屈原对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后被用来形容人的执着和坚韧的句子是“____,____”。
(3)《锦瑟》中,李商隐用“____,____”两句感慨年岁已高,追忆似水流年,暗示自己虽才华出众而年华已逝。
8、补写出空缺部分。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论语》2013年~2019高考名句默写辑录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其身正,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
(3)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
(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5)《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6)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7)浴乎沂,________,咏而归。
(8)仁者不忧,智者不惑,____________。
(9)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10)《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的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兴于《诗》,立于礼,_____________。
(13) 德不孤,______________。
(14)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
(1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6)子曰:“________, 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
(18)子曰:“道不同,_____________。”
(19)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要谈中国的酒文化,一定绕不开传统的酒器文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写到了酒器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学”是宝贵的求学精神。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告诉我们,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3)古典诗词常以“水”这一意象来表达文人家国情怀、生活况味、人生态度,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舞榭歌台,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蜀道难》)
(5)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声声慢》)
(6)________,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7)感时花溅泪,________。(《春望》)
(8)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9)道狭草木长,________。(《归园田居》)
(10)________,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12)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过零丁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指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开辟蜀道所付出的代价及结果。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时给人的美妙感受。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临燕台,游目纵观,听见军营之中吹笳击鼓,“惊”字表现了他此时的心潮澎湃。
B.颔联描写注重整体与细节相结合,先整体描写寒光、曙色,再以细节“危旌”点缀,画面生动。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暗示了此地防守的牢固。
D.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类似,通过写大雪表现边地苦寒,重点突出了将士征战的艰辛。
【2】《批点唐诗正声》言:“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王薨,改卫尉少卿,判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之选拔,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相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针对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5】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的热词“中国式XX”,多是对某些国人的素质或社会问题进行调侃,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父母等。2017年的热词“中国XX",多为肯定中国的崛起或赞赏国民新风范,如中国智造、中国青年、中国大师、中国自信等。
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国式XX”和“中国XX”现象实例写一篇文章,谈谈“中国式XX”“中国XX”带给你的感触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示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