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名称是在哪个朝代?(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明代文学家杨慎曾被贬云南多年,他与当地文人交好,曾评价诗集《雪山庚子稿》时说:“雪山世守丽江,以文藻自振,声驰士林。”请问,《雪山庚子稿》的作者是谁?( )
A.木青 B.木泰 C.木公 D.木靖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文学的浪漫性。(议论)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抒情)
C.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描写)
D.工商文明不是虚幻和不可捉摸的,而是由一系列具体可见的工商文明“基因”组成的。(记叙)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等。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有时南海也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黄庭经》是下列哪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 )
A.王羲之
B.柳公权
C.黄庭坚
D.欧阳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简单情况的了解,以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斯托博士认为,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德国动物声音档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里奥说,类似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对研究自然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摘编自李应编译《鸟鸣识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等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B. 大自然中的鸟鸣看似是最简单的声音却极其复杂,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人们一般难以分辨,因此使鸟鸣识别极富有挑战性。
C. 虽然鸟鸣声与一些噪声频率相近,造成算法的不确定,但这些学习算法还是可以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D. 到目前为止,关于鸟鸣识别算法,国外的研究团队也在努力研究,尤其是致力于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鸣声的算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一般通过定期的徒步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
B. 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
C.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不同地域鸟类而设计研发了一个命名为WeBird的应用程序,该程序与Warblr应用程序相似。
D.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等简单情况的了解,其目的是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采用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的方法,将使得鸟类追踪及其他相关研究比旅行统计方式更加容易、便利。
B. 斯托博士认为,由于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现在人们已经可以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最终目标是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
C. 中外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而且或多或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D.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并将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鸣声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______,______”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2)《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湖光春色图,动的有江上“______”静的有水边的“______”,景色明丽,充满活力。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的忠君思想的。
(2)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曹操赢得战争的后果。
(3)《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曾子说做人每天都要“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诚恳尽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内心才是踏实的。
(2)《赤壁赋》中面对客将人生看做如蜉蝣一样已逝的感叹,苏轼同样用了一个比喻,借“月”的“_____,________”,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后始,并没有真正失去。
10、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成语“任重道远”出自《_________·泰伯》:“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3)古人诗词中常借用虚拟之景表达情感,如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柳永的《雨霖铃》中与之手法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从龙舟竞渡的场景展开,一“竞”字写出了划桨人之矫健、船行之轻疾、气氛之热烈。
B.杜甫《秋兴》有“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本词上片后两句的境界与之颇相似。
C.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与上片白天游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随风飘荡的落花更添哀伤情致。
D.整首词的描写独具匠心,上片写景,景中有人,人为景乐;下片写景,静中有动,情景交融。
【2】张炎所著《词源》中提出“过片”概念,称“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我们通常把词下片的开头视为“过片”。请分析本词“过片”在结构上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复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有主持,执掌意;知州,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元祐年间,苏轼知登州,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
B.古代多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文中的“朝中无出公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句中的“右”的意思是相同的。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火扬州路”的意思是相同的。
D.牒,文书;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苏轼易米救饥,即卖度牒之利。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及朝政得失的时候,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能有所启发。哲宗虽沉默不言,却常常赞成。
B.苏轼主掌贡举,关怀士子。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展其能。
C.苏轼密疏进言,秉持忠诚。听到谏官对蔡确的处置,苏轼上疏密奏,提出自己的建议,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他外任之时,给予优厚的慰劳。
D.苏轼担任知州,德泽生民。杭州饥疫并发,苏轼请求减免赋税,用度牒换米以救饥者;扬州船家因禁私载而生活困苦,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允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一高三学生认为父母应让孩子自主自立,不宜过多干预孩子的事情。一次,学校举行文化研学活动,他向父亲借用一架价格不菲的照相机,父亲当即和他立下字据。后来他在活动中不小心损坏了照相机,父亲要他按照约定赔偿,没钱可以劳动抵债。此事一经公开,立即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说不必赔偿,父亲未免太认真;有人说应该赔偿,契约不应视同儿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