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相比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目前独具导航和短报文通信相结合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在哪里”,能够使渔民通过船载设备实现自主定位;“你在哪里”,使岸上的人通过监控知道渔船在什么地方。而在沙漠、山区、海洋等人烟稀少的地区进行搜索时,______,______,______。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①已在我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②也能知道“你在哪里”
③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提高抢险救灾时效
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导航定位外
⑤既能知道“我在哪里”
⑥还能通过短报文通信功能,及时报告所处位置和灾情
A. ⑤①②⑥④③
B. ⑤②①④⑥③
C. ②①④⑥③⑤
2、“曹衣出水”一词通常用于形容哪种艺术的精湛?( )
A.绘画
B.书法
C.舞蹈
D.乐曲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洲(jǘ) 湘江(xiānɡ) 漫江(màn) 百舸(ɡě)
B.惆怅(chànɡ) 寥廓(liào) 苍茫(cānɡ) 携来(xié)
C.百侣(lǔ) 峥嵘(zēnɡ) 茂盛(mào) 遒劲(qiú)
D.阻止(zǔ) 遏制(è) 竞争(jìnɡ) 沉浮(chén)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以及他们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和人物。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几千年的史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断代史,记录了从汉高祖建立西汉到东汉政权倾覆的完整历史,后来的正史都有以其为范本,名称也多称为“书”。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奇松、怪石、云海、
温泉等独特的景观,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B. 看了火箭队和湖人队精彩的比赛,几个NBA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巨星姚明的突出表现。
C. 虽明知网络游戏危害巨大,可有些学生依然抵挡不住诱惑,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了进去。
D. 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千钧一发之际,吴菊萍什么都来不及想,踢掉高跟鞋,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现代的司马迁
陈之藩
①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从最原始的到最近的社会一直是如此。不过在上古的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虽然语言、符号、图像、文字与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同时演进而来。
②我们意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与信息的定量估测是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大致是由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Norbert Wiener)及信息理论的定义者山农(Claude Shannon)所启迪的。温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如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易存在下去。”山农则是把玻耳兹曼(Ludwig Boltzmann)墓志铭上那个“熵”的公式借来,为信息做了定量工作并构建了分析理论。
③信息不仅包括我们所有的知识,还包括感官所触到的一切。报纸上的新闻,书本上的报告,市场上的行情起伏,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简单到一张照片或一幅图画,复杂到终端机上的种种显示,印表机上的列列标记都是信息。我们固然一直是生活在物质——如空气或水——的海洋中,也是生活在能量——如光或热——的海洋中;而今,我们忽然悟出更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从古以来就是如此,二十世纪下半叶情况尤然。
④但信息与物质或能量有所不同。信息的最大特征是:它 单独存在的东西, 以互相联系为前提。没有联系,就没有信息。于是信息必依附于一定的载体。通过载体,这信息才能被处理、传输、操作。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多是经电子为载体、用数字作处理而表现出来的资料。
⑤信息资料不能单独存在,是由互相联系而来。所谓互相联系,主要是传递与储存;而储存可以视为延迟了的传递,于是信息与传递,或者信息与储存的关系也就特别密切了。
⑥经由数字处理而得出的信息资料,自然因频繁的传递与大量的堆存,而逐渐成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形严重。人们遂发展出特别的储存与传递的方法,称之为资料压缩。
⑦我们现在以电脑问世以后的眼光,回顾一下历史,也许对于人类目前对付资料压缩的问题能够有所理解。
⑧我们先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子。司马迁是把从轩辕到汉武帝时代汗牛充栋的史实,用一片片竹简写出五十二万字的《史记》。他的志趣所在,是把这一大堆竹简写成的《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这整个的过程与目的可以说是信息的传递,也就是他所谓的“传之其人”。而储存的方法则是写在竹简上,把竹简“藏之名山”。当然如果能省掉一个字,就可以少写一个字。竹简上少写一个字,就可以少用些竹简,而藏之名山时就可节省些空间。于是,司马迁就需要把自己的写作技术练入化境,使所写文言文字达于精纯,然后才写到竹简上去。这可以说是编码程序,以不致使人误解原意为最低诉求;而后人在名山内拿到竹简时,得到竹简上所示的信息。那就需要一些念懂古文的工夫,也就是后世的人要有解码的训练。自然,竹简像晶片一样,是载体,而所写的字可以比为位元了。这正说明了上古所用的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做资料压缩了。
⑨第二个例子,可以举莫尔斯所发明,由中国改造成功的汉字电报系统。这是把汉字的每一个字均编成一个数字码,也就是有一电码本在拍发端,而有另一同样的电码本在接收端,载体把点与划的莫尔斯符号一个一个地传过去。这种编码与解码的思想方式与目前正在用的LZ(Lempel Ziv)的思想并无原则上的不同,只是简单与复杂的区别罢了。
⑩我们细览这些人类所发展出的文字资料压缩技术,会恍然悟到由竹简到晶片是工具在变,而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很多。
⑪资料压缩的思想与技术,如同计算机科学中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有些是突如其来的自我生发,有些则是意想不到的闯进来的外来影响。例如,利用“训练”制作的大的编码,正显示了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理论影响下处理信息的发展前景。我们若用司马迁的例子做比喻,这种研究可以说是训练一些字练句遒的司马迁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⑫可是,以上所述总是载体系统的手段问题,而从未涉及信息本身的内容问题。古时的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目标及“叙游侠,述货殖”等的各重点,在现代司马迁的作风上是绝对不见踪影,绝对不予置问的。以至今日域中,发信者不知所云,收信者不知所措,只有络绎于途的传信者,在急促慌忙地奔走与煞有介事地呼号。这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象征缩图,不也正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问题所在吗?
【1】在第④段空格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它____单独存在的东西,____以互相联系为前提。
【2】从第⑧段的内容来看,《史记》之所以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满足了两方面的条件: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为“载体”下定义:载体就是
【4】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认为,信息对于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B.自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我们便一直生活在信息的包围之中。
C.压缩资料可以解决信息在储存和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D.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训练”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5】联系全文,对本文标题“现代的司马迁”加以评析。
【6】为本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副标题( )。
A.谈现代的信息资料 B.谈信息时代的现状
C.谈今日的资料压缩 D.谈文字资料的传递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既以蚯蚓为哈,正面论证了“学习要专心”的论点,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来论证这个论点。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守军威武雄壮的气势。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的手法告诫唐太宗要重视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写主宾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的意义时说,笔直的木材经过外力的加工,即使再晒干,也不再挺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接着由“木”“金”的变化得出“君子”通过学习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赞誉而更加奋勉,但他也就只做到了认清自己和外物的区别以及“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诗人看到“有真意”的美好晚景,却“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曾主张皇上要善用咨询之道,如在《出师表》讲“宫中之事,事无大小,________,然后施行”,如此行为的价值在于“裨补阙漏,_________”。
(2)保护好名人遗迹,至少能慰藉那些追慕英雄者的心,让他们少一些“千古江山,________,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江东去,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喟(苏轼《赤壁赋》)。
(3)《师说》中,韩愈指出择师不应受身份高低贵贱和年龄长幼的影响,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从正面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交代时令和天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史记》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写了其父亲给他命名的原因。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唐)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②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杜甫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路十九曹长常要请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称尚书丞郎、郎中。②剧:喜欢,高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题中“遣闷”点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戏呈”则表明二人志趣相投、友谊深厚。
B. 首句中“喧”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 颔联两句对比鲜明,黄鹂因雨后太湿发愁,而白鹭则为之欢欣群飞,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 颈联上句表现诗人的自信,下句情感转折,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蕴含着心酸与自嘲。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多材艺,高祖爱之。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征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①也。”帝由是遇益厚。诏纳微女为妃。尝从猎,遇群豕,帝使射之,苦②不虚毂,豕为尽。帝抚其背曰:“尔艺过人,顾今无所施。方天下未定,得若岂不用乎?”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高祖崩,去官,毁瘠甚,服除,遂菜食布衣终身,至忌日,辄累昼不食。十年,徙霍王,历绛、徐、定三州刺史,实封至千户。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数引见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交。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突厥寇定州,元轨令开城门,偃旗帜,虏疑,不敢入,夜遁。州人李嘉运潜结贼,诏穷诛支党,元轨以寇近且强,人心危,但杀嘉运,余无所诘,因自劾。帝喜曰:”朕固悔之。非王之明,几失定州矣。”王文操者,与贼战,败,二子凤、贤更以身蔽父,得全,二子死。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诏赠凤、贤朝散大夫,旌礼其闾。元轨每朝,数上疏陈得失,多所裨正,帝尊重之,有大事,常密驿咨逮。帝崩,与侍中刘齐贤同知山陵事。元轨淹练故事,齐贤叹曰:“是非吾等及已!”尝遣国令督封租,令请贸易取赢,答曰:“汝当正吾失,反訹③吾以利邪?”不纳。越王败,徒黔州,薨。
(节选自《新唐书▪李元轨传》)
【注】①指汉代的河间王、东平王,他们都好经学。②菩(kuò):箭尾,即射箭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③訹(xù):引诱,诱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B.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C.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D.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B.忌日一般指父母及其他亲属等去世的日子,忌日当天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C.实封是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才能享有封地的租税。
D.山陵既有山岳的意思,旧时也指皇帝或妃嫔、大臣的坟墓,文中指皇帝的陵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元轨箭法高超,得到夸奖。他曾经跟随太宗皇帝外出打猎,将一群野猪全部射杀,百发百中,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夸赞。
B.李元轨精通经学,为人至孝。在魏征看来,他的经学文才就是前代先贤也比不上;高祖去世,他离官守丧,并以终身吃素穿布衣等寄托哀悼之情。
C.李元轨富于谋略,稳定局势。突厥侵犯定州,他巧设计策,令敌人不战而逃;为了稳定民心,他违背皇上旨意,只杀李嘉运一人,从而保全了定州。
D.李元轨熟知典礼,不谋私利。他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朝廷礼仪使刘齐贤自叹不如;面对国令想用租赋经商谋利的建议,他予以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
(2)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__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