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下列人物中,与“鸡鸣狗盗”的故事相关的是( )
A.信陵君 B.孟尝君 C.春申君 D.平原君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轻浮放荡)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道路)
C.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D.如今有谁堪摘(忍受,经得起)
4、《子夜》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
A.上海 B.北平 C.武汉 D.苏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见不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 ②③④①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③④⑤①②
D. ②③④⑤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年8月4曰,许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 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中科院拟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 《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 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 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 等都来听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
C. 1941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D. 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
B. 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C. 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
D. 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E. 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他生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3】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陈寅恪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生活极尽奢侈,任意挥霍财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3)唐宋诗词中常用奔流不息的江水来创造意境,抒发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他曾因佩蕙草而遭贬,又被横加采摘白芷之罪,但他却坚定的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也蕴含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3)在《锦瑟》一诗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舞榭歌台,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蜀道难》)
(5)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声声慢》)
(6)________,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7)感时花溅泪,________。(《春望》)
(8)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9)道狭草木长,________。(《归园田居》)
(10)________,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12)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过零丁洋》)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天高地迥,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夫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5)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潜辞官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
宋代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释:钓台,指严光钓台。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帮助老同学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
【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一竿”“一蓑”是渔夫不离身手的工具服饰。
B. “钓台”点明渔父的住地,下文“时人错把比严光“与之呼应,表现了对严光的完全否定。
C. “红尘深处”指人们争名逐利的中心,渔父不肯去红尘深处,表现了其厌恶名利的情操。
D. 本词借渔父抒写词人的隐居生活和心情,相比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情调还是有些差异。
E. 本词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传神,重复用字映带生情,如上片的两个”一”,下片的三个“潮”。
【2】作者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生于长安,性宽仁,袭封唐公。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大业中,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拜大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救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攻汾阳宫,高祖乃集将吏告曰:“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将吏皆曰:“国家之利可专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
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
(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別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B.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C.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D.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
B.留守,官职名,最早出现在东汉,由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兼任,主要承担管理该地军民、钱粮和守卫的责任。
C.离宫,古代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宫殿,皇帝一般在固定时间去居住;文中的晋阳宫、汾阳宫都属于离宫。
D.甲子,干支之一,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一年称“甲子年”。干支可用来纪年纪月,不可用于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李渊宽厚仁慈,但不失机智。他在杨玄感造反之前事先觉察到这一消息,并把消息告诉了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取了防备措施。
B.高祖李渊箭术精良,能征善战。他在一次战斗中,向敌军连射七十支箭,箭无虚发;他在山西为官期间,多次与敌军交战,均获取胜利。
C.高祖李渊处事严谨,不贸然行事。他的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一起谋划,劝他起兵反隋,高祖虽然答应,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
D.高祖李渊足智多谋,善于把握时机。为保卫汾阳宫,他说服众将吏,得以募兵一万;后又巧妙地除掉了对自己图谋不轨的王威和高君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14、请以“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