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剧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 , , 。 , ,剧本中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也应该寓于动作的发展之中。
①都应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的展现出来
②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
③需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④而动作正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
⑤但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
A.⑤①③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②③
D.③⑤②④①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做铺垫。这是陈说不仕的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斥责化为同情怜悯。
B.第2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为下文设置悬念。此中既有对朝廷的报恩之情,又有对祖母的亲情。身处两难境地,却两情毕现。
C.针对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作者终于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那就是儒家的“以孝治天下",祖母病重一节,写得委婉动人,字字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D.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行文。作者在终养祖母有碍报效国家的情况下,坚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选择了徇私情、尽孝心,感人至深。
3、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以“微笑走向生活”开头,积极乐观充满肯定的语气,为全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调。
B.诗的第2句——第5句虽然只运用拟人的修辞,但创设了强烈的抒情气氛,能够达到打动读者心灵的效果。
C.诗中分别用了平坦、崎岖、幸福、不幸四个词语来概括人生的各种生活经历。
D.诗的最后一句“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指的是积极向上、昂扬而又洒脱的生活。
4、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林冲——罗贯中——《水浒传》——章回小说
C.《小狗包弟》——巴金——现代——小说
D.《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字原,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而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B.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其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创于贬谪黄州时期;而与苏轼同时代的王文公,字介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同是东晋文士,陶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 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象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象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D.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心存不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3】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4】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指小说具有诗和散文的审美标准,它表现为人物真切动人,行文方式形散神不散,情浓意深耐人寻味。黄秋耘曾谈到“孙犁的作品,虽然大都是小说,却有点近似于诗歌、散文那样的艺术魅力。”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出苏轼的心神怡、飘然若举的情态。
(2)在《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抒发了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年老体衰的喟叹。
(3)《左传·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前人写景诗文,往往寄予深情。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启发犹豫的士人归附自己。又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庭有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寄托着作者对亡妻的思念。
(2)李白《把酒问月》诗中有四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意同。
(3)诗人陆游不止有“老学庵”的轩名,还有“昨非轩”的轩名,这一名字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昂乐观的语调表达自己勇往直前,对理想充满信心的态度。
(2)苏轼《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万物之间的关系,并表明自己对待世间万物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以传神的笔触勾画出塞外雄浑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作者在楼上听风,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绪。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宋代]苏轼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朧①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鹅毛垂马骏②,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鼓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③。
[注]①葱嚨:亦作“葱呢”,明净美丽。②马骏:亦作“马鬃”,鬃,马脖子上的长毛。③歌饭瓮:山东人埋肉饭下而食之,谓之饭瓮。意思是普降霜雪,预兆丰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照应题目,交待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与原因,元日就是春节。
B.“宿酒”“残梦”形象地刻画出诗人酒意未消、半梦半醒的状态。
C.“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两句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雪片之大、落雪之厚。
D.苏轼在诗中形象概括了灾荒年境中百姓的现实生活,对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2】“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国学大师钱穆说:“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请结合本诗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列小题。
伯茂少有风望,学涉群书,文藻富赡,释褐奉朝请。大将军、京兆王继西讨,引为铠曹参军。南征绛蜀陈双炽,为行台长孙承业行台郎中。承业还京师,留伯茂仍知行台事。以平薛凤贤等,赏平阳伯。再迁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太昌初,为中书侍郎。永熙中,孝武帝兄子广平王赞盛选宾僚,以伯茂为文学。后加中军大将军。
伯茂好饮酒,颇涉疏傲。久不徒官,曾为《豁情赋》。天平初迁邺,又为《迁都赋》。二年,因内宴,伯茂侮慢殿中尚书、章武王景哲。景哲递申启,称伯茂弃其本列,与监同行,以梨击案,傍污冠服,禁庭之内,令人挈衣。诏付所司,后竞无坐。
伯茂既出后其伯仲规,与兄景融别居。景融贫窘,伯茂了无赈恤,殆同行路,世以此贬薄之。卒,年三十九,知旧叹惜焉。
伯茂末年,剧饮不已,乃至伤性,多有愆失。未亡前数日忽云吾得密信将被收掩乃与妇乘车西逃避后因顾指璧中言有官人追逐其妻方知其病卒后殡于家园。友人常景、李浑、王元景、卢元明、魏季景、李骞等十许人于墓傍置酒设祭,哀哭涕泣,一饮一醉,曰:“裴中书魂而有灵,知吾曹也。”乃各赋诗一篇。李骞以魏收亦与之友,寄以示收。收时在晋阳,乃同其作,论叙伯茂。其十字云:“临风想玄度,对酒思公荣。”时人以伯茂性侮傲,谓收诗颇得事实。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度支尚书、雍州刺史,重赠吏部尚书,谥曰文。伯茂曾撰(晋书》,竟未能成。
无子,兄景融以第二子孝才继。齐武平末,位中书舍人。
(节选自《北史》,有刪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亡前/数日忽云吾得密信/将被收掩/乃与妇乘车西逃避/后因顾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逐其妻/方知其病/卒后/殡于家园
B.未亡前/数日忽云吾得密信/将被收掩/乃与妇乘车西逃避/后因顾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逐/其妻方知其病/卒后/殡于家园
C.未亡前数日/忽云/吾得密信/将被收掩/乃与妇乘车西逃避/后因顾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逐/其妻方知其病/卒后/殡于家园
D.未亡前数日/忽云/吾得密信/将被收掩/乃与妇乘车西逃避/后因顾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逐其妻/方知其病/卒后/殡于家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朝请,指大臣朔望上朝请命于皇帝。古代以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B.内宴,指宫廷宴会,皇帝在宫中专为妃嫔等后宫之人所设之宴会。
C.酹,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如酹地(祭奠时以酒洒地) 、莫酹(祭祀后以酒洒地的仪式)。
D.中书舍人,官名,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其权力随朝代演变而有变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茂颇有才学。早年便博览群书,文笔优美。步入仕途后,颇受重用,官职屡次得到升迁,后成为广平王元赞的幕僚,后又加官为中军大将军。
B.伯茂禀性孤傲。相当长的时间里官职得不到升迁。因赴宴得罪朝中权贵景哲,被上奏到皇帝那儿,称其行为不当,伯茂因此受到处理。
C.伯茂身有弊病。如他嗜酒成性,多有误事,后以致生病;过继给其伯父后,对贫困窘迫的兄长一点也没有资助,当时的人因此瞧不起他的为人。
D.伯茂有友相知。在其死后,他的诸多好友在其墓前设酒祭奠,为失去此好友而痛哭流泪,并且每人为他作诗一首,以寄哀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哲遂申启,称伯茂弃其本列,与监同行,以梨击案,傍污冠服。
(2)李骞以魏收亦与之友,寄以示收。收时在晋阳,乃同其作,论叙伯茂。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戏精,网络流行语,最早用来赞美很会表演的人。现在多指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追逐热点、模仿他人或用夸张的表情、动作等表演,来活跃周围气氛或者吸引他人眼球、获得更多关注的人。
对于戏精的看法,有褒有贬:有人认为,生活太乏味,自己给自己加点戏,快乐又有趣;也有人认为,带着面具通过浮夸的表演获得存在感很难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认同。
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